>>> 2005年第7期

痛风的药物治疗

作者:傅红卫




  
  根据痛风的治疗目的,抗痛风药可概括为以下两类,一类为痛风炎症干扰药,主要对抗痛风急性发作,达消炎镇痛之目的,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另一类为降尿酸药,主要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在关节、肾脏等组织的沉积,包括排尿酸药、抑制尿酸生成药。
  
  痛风炎症干扰药
  
  秋水仙碱仅用于痛风急性发作,对高尿酸血症无益,能使90%的病人疼痛和炎症在6~12小时开始消退,24~48小时消失,作用迅速可靠,对诊断困难者可作试验性治疗,有助于鉴别诊断。
  临床用药首次0.5~1.0毫克口服,以后每小时0.5毫克,直到疼痛缓解或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时,改为维持量0.5毫克,一日1~2次。
  主要毒副作用有:①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和腹胀等,严重者可出现稀血便,甚至休克而死亡。② 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多不严重,停药后可较快恢复。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此类药均可抑制炎症过程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故用于急性发作。其副作用比秋水仙碱小,且发作数日后用药仍有效,尤其适用于秋水仙碱治疗失败的病例。其中以扶他林和奇诺力等为常用,但此类药有胃肠道反应,如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加重或诱发胃溃疡,甚至出血,饭后或加用适量碳酸钙同服,可减轻胃肠道反应。此外,长期服用NSAIDS会导致出血倾向,如用药后出血时间延长可加服维生素K预防。也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略升高,肝细胞坏死少见。长期连续服用尚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糖皮质激质类药物能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往往出现反跳现象,只限于秋水仙碱及NSAIDS有禁忌证或上述药物治疗无效者。此类药物虽对痛风有速效,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服用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尽量不用。
  
  纠正高尿酸血症
  
  促尿酸排泄药常用的有两种,苯溴马隆(痛风利仙)和羟苯磺胺。
  1.痛风利仙为强有力的排尿酸药,由于其毒性低,对肾功能不全者疗效优于其他药,故适用于不宜应用其他排尿酸药或具广泛痛风结节者。一般以一日25~100毫克维持,约90%的患者可控制高尿酸血症。并且这种药毒副作用较少,偶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痛风急性发作、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毫升/分者无效。
  2.羟苯磺胺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痛风,因本药无镇痛及抗炎作用,故不适用于急性痛风。
  由于本药属磺胺类药,对磺胺过敏者慎用。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8%~18%。长期服药,约1/3的人可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失败。其他副作用还有药疹、药物热、溶血性贫血等。
  抑制尿酸生成药本药代表是别嘌呤醇,适应证包括对尿酸排泄药无效、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及肾功能显著减退和有尿酸盐肾病或尿酸性尿路结石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急性期痛风服用别嘌呤醇非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加重痛风发作。毒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中毒性肝炎或一过性谷丙转氨酶略升高,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变态反应(包括药疹、药物热、血管炎等)及类结节病样,少数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等。急性痛风发作不适用。
  痛风病人常常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上述药物,从客观现实出发积极治疗合并症,并配合饮食和体重控制,痛风这个现代文明病是能很好控制的。
  (作者每周五上午在上海市同泰北路101号,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