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皮下出血的防治

作者:陈方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小心,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外力较重的碰撞时,可能会看到皮下出现一片青紫色的瘀斑(俗称乌青块);有的人比较胖,血管很细,不好找,扎一针偏一点,就紫一大块。过不了几天,这些紫斑就会被吸收,皮肤的颜色由紫变黄、由深变浅,最后和正常皮肤没有什么两样了。
  受伤以后,受伤部位的血管,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立即发生暂时的反射性收缩,历时仅有十几秒钟,使血液流动减慢或停止。这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也迅速在损伤的部位集聚起来,并且经过复杂的一系列凝血过程,使出血停止下来。
  血小板和红细胞、白细胞,合称血液中细胞的三兄弟。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血管破损的时候,使伤口凝固。
  有些人在没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也会自发地在下肢或上肢皮下出现出血现象。这种皮下发生的内出血,有时是像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也有时是手掌大小的片状出血。皮下出血的颜色开始时是红色,随后变为紫色,2~3日后变为茶色,然后渐渐消退。皮肤瘀点或瘀斑大小不等,分布不匀,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不疼痛。这种病称为“单纯性紫癜”。患单纯性紫癜的病人以女性为多,而且经常发生在月经期。治疗单纯性紫癜的药物有维生素C、路丁和血宁糖浆等。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出血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导致出血。主要病因有各种细菌、病毒和肠道寄生虫的感染,食物中的异性蛋白质引起(如鱼、虾、蟹、蛋、奶等);吸入花粉、昆虫叮咬,以及某些药物所致(如磺胺类、抗生素、水杨酸盐等)。这些因素可以造成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红细胞从血管内逸出;或者使血管的脆性增加而易破损;血管壁的结构异常,也容易发生破裂。表现就是在皮肤上有一点一点的出血点,还有紫的斑块。
  血液方面因素,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者凝血因子减少或障碍(先天性凝血因子部分缺损血友病、尿毒症或药物等引起)。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使毛细血管壁致密。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应到医院去做出血时间的检查,以及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测定,以诊断出血或凝血障碍的原因。
  治疗过敏性紫癜时,可用抗组胺药物,如息斯敏、克敏能或扑尔敏等。同时服用血宁糖浆止血。还可能要用激素“泼尼松”及“环磷酰胺”等治疗。
  一般除外伤引起的皮下出血外,都需重视检查血液系统的疾病。许多皮下出血的患者在服用了由花生衣浓缩制成的血宁糖浆后,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专家介绍,血宁糖浆在提高和改善血小板数量及质量的同时,还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因此,当皮肤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点或乌青块时,不要忘记去医院治疗和药店购买血宁糖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