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保肝药与利胆药

作者:汪宗俊




  
  一、保肝药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除了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之外,还具有对物质的解毒作用。
  肝病中最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等,其症状轻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恶心、腹胀、上腹部隐痛、轻度腹泻等。目前常用保肝药达到缓解病情、控制病情或治愈的目的。
  
  葡醛内酯片
  本品又称肝泰乐片,能使肝糖增加,脂肪贮量减少,常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每片0.1克,成人每次服1~2片,一日3次。5岁以下小儿,每次半片;5岁以上小儿,每次1片,一日3次。
  服后,可有面红、胃肠道不适等,但减量或停药后,即可消失。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
  对此药过敏者禁用。
  
  肌苷片
  本品又称次黄嘌呤核苷,仅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每片200毫克,成人每次服1~3片,一日3次。
  服后可能发生胃部不适或轻度腹痛。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还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齐墩果酸片
  本品又称石竹素、扶正女贞素。它能显著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也可减轻肝组织的炎性反应,延缓纤维化的形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从而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故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用于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成人每次口服2片(每片20毫克),一日4次。
  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成人每次口服3片(每片10毫克),一日3次。
  服后,可发生口干、上腹不适、腹泻等,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二、利胆药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然后进入胆囊储存。若患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有结石时,胆囊内高浓度黏稠胆汁与结石进入胆管或总胆管,会发生腹胀或持续钝痛、胃灼热、嗳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尤其是进食油脂类食物后,更为加剧。而利胆药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的药物,故能促使胆道通畅,消除胆汁瘀滞。
  
  去氢胆酸
  本品又称脱氢胆酸,适用于慢性胆囊炎、胆囊及胆道功能失调症、胆石症及慢性肝炎的辅助性治疗。
  应用时,每片0.25克,成人每次服1~2片,一日3次,饭后服。
  服用后,可有口苦、嗳气、打嗝、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发红、瘙痒等不良反应。
  对于胆道完全阻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哮喘病患者及充血性心衰、重症肝炎、不明原因的肠出血、阑尾炎或肠梗阻病人,则一律禁用。
  12岁以下儿童也不宜使用。
  
  苯丙醇
  本品又称利胆醇,有促使胆汁分泌、促进消化的作用。服后可减轻腹胀、腹痛、恶心、厌油腻食物等症状,故可作为胆囊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每粒胶丸剂为0.1或0.2克,每次服1~2粒,一日3次。服后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但停药或减量后消失。
  孕妇尤其是怀孕最初3个月应慎用。对胆道阻塞性黄疸、严重胆损伤、高胆红素血症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值得注意的是,保肝利胆药大多起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且肝胆系统的疾病都不能加以轻视,在得到明确诊断之后,如有必要方可选用适当的OTC药物治疗,切勿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即自行用药,以免带来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