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他汀类调脂药的独特作用

作者:徐济民




  
  他汀类调脂药又称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包括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和西立伐他汀(拜斯亭)等。该类药物除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主要以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为主)外,近年来,还发现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也具有独特的预防或保护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的特征是内皮对乙酰胆碱产生依赖性的血管收缩反应。他汀类药可以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使血管舒张功能正常化。据报道,对于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如能在发病早期就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在用药6周后,可迅速改善病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血小板活性增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据研究,氟伐他汀可通过改变血小板的脂质成分,起到降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提高高脂血症病人血液内血小板一氧化氮(NO)的水平、使血小板产生明显的解聚集作用和使血管发生舒张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以粥样斑块中出现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特征。
  
  抑制、减少或消除胆固醇引起的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巨噬细胞而发挥抗炎作用。有研究认为,普伐他汀可以降低由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引起的冠脉事件(指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复发的危险。另有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通过刺激肾小球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并引起肾小动脉硬化症。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炎症标志物)水平。
  抗炎作用最强的是阿托伐他汀,其次为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他汀类药物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因能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浸润和泡沫细胞形成,对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有利。
  2. 他汀类药还能降低高脂血症病人血清内皮黏附分子水平,并可调节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生成。故长期应用他汀类药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可使粥样硬化病灶缩小或消退。
  3. 他汀类药可以通过抑制平滑细胞的增殖和促使细胞凋亡,稳定粥样斑块,而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此外,据临床观察,他汀类药还可使病人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性相对减少30%。
  
  抗骨质疏松
  
  美国科学家通过动脉实验研究发现,给切除卵巢的老年雌性大鼠以口服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在大鼠用药35天后,其骨小梁的密度较原来增加39%~94%,较喂安慰剂组的大鼠增加近2倍,对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妇女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可使髋部骨密度增加和骨折的危险性降低。
  (作者每周三下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