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三管齐下,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作者:邹大进




  
  目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 000万,其中约2/3的人会伴有周围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最常见、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且没有什么特殊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差。多见于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或者治疗不当的病人。
  目前认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问题的核心是与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造成供氧不足和神经营养障碍有关,最后导致神经纤维退行性变和斑块状脱髓变性,神经传导障碍而致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疼痛通常较重,有时是突发性的,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也可表现为晚间疼性痉挛。疼痛可有间歇性、持续性、进展性。病变多在四肢远端,由于最长的神经最早受累,所以脚部的症状最早出现。患者整个足跟麻木,特别是赤脚时的感觉就像踩在海绵垫上,但一点儿也不痛,用指甲刮,只感到里面痒痒的。拍X线片也没有异常结果。有时是睡梦中被一阵刺痛惊醒,从脚趾到脚背,就像很多针一起扎他的脚,患者可能会整晚睡不着觉,白天不怎么痛,晚上疼痛会加剧。脚根本不能挨床,挨着就痛得厉害,被子也不能盖,只好拿个靠枕垫在小腿下面,脚悬空,这样才会舒服点儿,走路往往走几百米就痛得必须歇一会,才能继续,即所谓的间歇性跛行。这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病变。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累及不同粗细的神经纤维,病情表现也不同。累及小口径纤维时,表现为趾端疼痛、刺疼甚至剧痛(灼疼足),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累及大口径纤维时,表现为远端无痛性感觉障碍,位置觉、震动觉减退,出现步态不稳、腱反射消失。早期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后期则往往表现为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病变还可波及颅神经和植物神经,出现相应脏器损伤和功能失调。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要分几步走:
  1.对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这包括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合理使用降糖药等。
  2.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可以用一些神经营养的药物,如弥可保,维生素B1、C,烟酸,ATP等。或用中医中药疗法如针灸等促进活血化瘀,理疗及体疗也可以用,
  3.对症治疗。如止痛、纠正脏器功能紊乱等。
  弥可保(甲钴酰胺、甲基钴胺或甲钴胺)是维生素B12(氰钴胺)的衍生物,因在中央钴分子上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容易转运至神经细胞器中,促进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通过刺激轴突的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通过实验,研究者发现弥可保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周围神经形态的改善和感觉神经损害疗效较好。但不用降糖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防止糖尿病神经病变。
  有人研究,对2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应用弥可保,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治疗后疼痛及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也有显著的改善,同时未见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