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神话”源自精诚

作者:侍 茹




  【新闻事件】 2005年7月27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五岁女孩保住小拇指一家老小竖起大拇指》的报道,5岁的小女孩应诺右手拇指偶染甲沟炎,经上海浦东浦西两家大医院连续治疗数月,天天接受大剂量抗生素输液,先后17次引流,最初一周竟6次切开引流,每次孩子都痛得直哭,浑身发抖。吃了这么多苦,孩子依然高烧不退,手指肿如香肠,伤口深处可见白骨,最后发展成骨髓炎,医生最后说要截去一节手指。
  后来,在热心路人的指引下,应诺的家人找到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刀口科主任王益周先生,短短一个月的治疗,孩子的手指竟恢复如初。
  
  三次去诊所拜访王益周先生,留下的印象,感人至深。
  初见,上午10时多。未见其人,但见诊室围着里外三层的病人,外面候诊厅里还坐着许多翘首企盼的病人及家属,隔着诊室一隅小小的治疗室玻璃门,看到先生忙碌的身影,刀剪镊钳碰及搪瓷盘发出的声响,嘱咐病人低低的回声。握手时感觉硬而有力,仔细看时才见先生的双手已被碘酒等各式药水药膏浸染成泛白的黄褐色。两周后再见,正是周日下午两点,耐心细致地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先生把桌上盒饭往边上推推,先接受我的采访……
  王益周先生师从沪上名医谢秋声,从事中医外科临床40多年(专业从事刀口外科20多年),研究疮疡治疗、窦道修补、皮肤的“焊接”,经治了多少病人他已记不清楚,收到的感谢信更是无数:
  家住上海宝山区月浦镇的谭女士因为急性阑尾开刀,手术后10个月刀口不愈。为此她先后接受过大小手术8次,花了2万多元医药费,光打车费就花了五六千元,也没有治好。辗转找到王医生时,刀口已形成3~4厘米深的窦道,可以伸进一个大拇指,夏天澡也不能洗,苦不堪言。王医生每次都认真地为她清创,在刀口四周细心地贴上止痒胶布,继在窦道皮上用纱布卷填压,再用微量元素膏布(含微量元素锌,能促进伤口愈合)封贴。只用了十多天就治好了顽疾。谭女士和爱人感到,每次半夜起床赶来就诊虽然辛苦但非常值得。
  32岁青年花某的就医经历更让人感慨。5年前,因为骶尾部长了一个小疖子,在一家三甲医院行切开引流术,5年来刀口不愈合反反复复。为了看病,小花和妈妈跑过上海近十家大医院,吃药挂水切开引流再切开引流,住院三四次,花费近万元,小花每天不能安心地入睡,精神上深受折磨,50多岁的妈妈现在已是满头白发。(妈妈说是愁的!)王医生为小花作了仔细探查,发现皮下有一个约2厘米的窦道,只“轻轻一剪”用剪刀轻轻剪开表皮,清创去腐,敷上“桃花散”(由桃丹、青粉、熟石膏、冰片等组成)。只看了三趟,刀口就愈合了。

            图1
  
  78岁的沈老太,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刀口数月不愈(见图1),创面达12×3.5厘米,就诊时病人形体消瘦,不思饮食,低热干呕,晚上盗汗甚剧。王先生对大溃口采用“玉红膏”(由白芷、甘草、血竭等组成,能祛腐收创)及微量元素膏布封贴,每天换药,再配合当归天黄汤内服。经过50多天的治疗,刀口完全愈合。

            图2
  
  方老先生有多年糖尿病史,一次穿新皮鞋擦伤左脚内踝皮肤(见图2),先是自己敷药,后经多家医院诊治,结果溃口越治越大似杯口状。王先生每次细心地为他擦洗去脓液,剔除腐肉,敷上自制的药膏,并配合活血散瘀、清热消炎的中药内服。经过半年的治疗,终于完全恢复。
  无锡张某右耳溃烂10多个月不愈,耳轮红肿、流脓不止,痛如针刺,卧不能依枕。久治不愈,医生建议他做右耳切除手术,后慕名找到王先生求治。王先生先将张某右耳上的脓污擦净,在耳轮背侧发现一针孔状瘘孔,深约1.5厘米,一挤便有黄脓不断涌出。王先生用一根涂满九一丹(由石膏、红升丹等煅烧、研制成的微细粉末,能提脓拔毒)的极细药线,插入细瘘孔引流排脓。几天后,患耳便脓尽肿退。再敷以生肌散(由轻粉、赤石脂、血竭等共研成细粉,能活血祛腐、生肌长肉)收口。前后20多天,张某右耳瘘孔闭合,新肉生成,逃过缺耳毁容一劫。

  图3吴某,因心脏手术取大隐静脉而致感染发炎,引起大腿部溃烂。经治2月余,刀口痊愈。

  图4商某,脾切除术后刀口不愈,呈一串珠样溃口。先后在溃口处取出黑线结20余根,经内治外治并举1个多月,刀口愈合。
  
  王先生说,祖国传统医学是伟大的宝库,它可以弥补现代医学治疗疮疡方面的不足。中医治疗刀口伤的关键之处在于它的“三结合”,即中西医结合、内治外治结合、局部与全身治疗结合,作为医生看病则讲究“动动脑,动动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先生结合现代科技,采用药捻引流、药棉扩创、纱卷垫压、微量元素膏布封贴等方法,并配合中药调治,对各种手术后的刀口不愈(如乳腺癌、肺癌、肝癌、胆囊癌手术后,由于彻底切除癌肿,周围软组织切除较多、基底组织薄弱或是感染等因素)、各种疮疡不愈、骨髓炎等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每周三天应诊,从早上6点多进医院,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多,68岁的王益周先生就这样无怨无悔地忙碌着。他说行医多年始终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医道乃是至精至微之事”,“我只是认认真真地把它当一回事干,关键是‘认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