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卒中后的心理调节
作者:高之旭 建 华
卒中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严重后遗症,如肢体瘫痪、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和吞咽困难等,极易引起病人的心理障碍。据调查,67%~89%的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痛苦、抑郁、悲观绝望、无价值感和孤独感等。少数病人可达到重性抑郁症的程度而发生消极自杀行为。心理障碍会使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延缓疾病的康复和增加复发的危险性。因此,在药物治疗和功能的康复锻炼同时,还要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面对现实树立信心
老年人患一些疾病是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对于疾病,要抱“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有了病首先不要慌张,要镇静地面对现实。事实证明,经积极治疗后,有25%的轻度卒中病人可达到完全康复;75%重度病人的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首先应消除“此病是不治之症”、“要终身残废”、“只有等死”而丧失治疗信心的悲观思想。只有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消除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我调节保持乐观
人的情绪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伴随着很多复杂的生理活动。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人的肌肉、内分泌、内脏器官等一系列反应。对人的心身健康有利的情绪(积极情绪),可使一个人乐观、开朗、愉快、免疫力提高等,对健康不利的情绪(消极情绪)则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悲观失望等,极易发生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人在抑郁时,血小板数量增加、血黏稠度升高。可见,情绪的变化与卒中的发生和康复密切相关。
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不要封闭自已,多与社会接触,多与周围人交流心中不愉快的情绪,这不但可以减少孤独和恐惧感,还可找到排遣和发泄消极情绪的途径。如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时可用“自我消化法”,如用“听天由命”、一切“随缘”、“顺其自然”等来自我安慰,以调节情绪。此外,要学会遗忘那些使你可恨可恼、可忧可悲的事情,也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下棋、听音乐、散步,使不快情绪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同时还要避免大怒和过度高兴的情绪。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寻找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乐观的心情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降低期望消除烦恼
卒中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脑细胞死亡所致的脑功能损害,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治愈,且复发率较高。有些病人对此不了解,总希望疾病早点治好或恢复到以往无病时的健康水平,这种对疗效期望值过高的愿望不能达到时,会自我烦恼,发生悲观的情绪和丧失治疗的信心,甚至消极自杀。因此,我们应该降低对治疗的期望值。只要能达到病情不加重、症状稳定或有改善、日常生活功能有一定的提高就可以了,过高的治疗要求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如果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仍不能克服不良心态的患者,可去专科医院作心理咨询。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心理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