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诊治久咳
作者:张惠勇 鹿振辉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
1.鼻后滴漏综合征
占慢性咳嗽发病率的29%。其主要是由于副鼻窦及鼻咽部慢性炎症反应的炎症分泌物,刺激喉及气管而引起咳嗽。
临床诊断方法为:①慢性咳嗽;②鼻炎、鼻窦炎病史;③鼻后滴漏和(或)咽后黏液附着感;④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液附着,呈鹅卵石样状;⑤鼻窦X线片或CT示鼻窦黏膜增厚(>6毫米)或鼻窦模糊不清。
针对性治疗:用麻黄素、激素等滴鼻液局部治疗,咳嗽可明显好转。勿长期使用。
2.咳嗽变异型哮喘
占慢性咳嗽发病率的24%。主要由于患者存在气道或全身的过敏体质,当过敏原(冷空气、花粉、炎症介质等)刺激气道时,引起局部的超敏反应,使支气管痉挛及反射性咳嗽,这部分患者如不积极治疗,极易发展为哮喘。
临床诊断方法为:①发作性咳嗽(夜间或凌晨、运动后、冷空气刺激);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③(或)昼夜最大呼气流速(PEF)变异率>20%(3天内)。
针对性治疗:支气管舒张药物,如服用氨茶碱、博利康尼等有效。
3.胃食管反流
占慢性咳嗽发病率的21%,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引起反射性咳嗽。
临床诊断方法为:①慢性咳嗽;②有反流症状(烧心、上腹胀饱、胸闷);③24小时食道pH值监测异常与咳嗽症状明显相关。
针对性治疗:积极抗胃反流治疗,服用吗丁啉、西米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有效。
4.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EB)
占慢性咳嗽发病率的5%。其发病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气道及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人,因引起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而见咳嗽、咯痰。
临床诊断方法为:①慢性咳嗽;②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③诱导痰嗜酸粒细胞≥3%。
5.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
占慢性咳嗽发病率的21%。多有可引起咳嗽的全身系统疾病病史,有相当一部分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仍在不断的研究中,具体的诊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对慢性咳嗽有其独特的认识,并且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指出了咳嗽可由多脏腑引起,并非完全由肺脏本身引起。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各脏腑间存在生克制化关系,一个脏腑的功能病变,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异常,例如“木火刑金”等认识,其中肺脏在五行中属金,肝属木,即肝火旺会影响到肺。临床诊治过程中,心、肝、脾、肾的异常均可使肺脏的功能异常而发生咳嗽,而长期咳嗽不愈亦可致使其他脏腑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周身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腰酸、头昏、食欲差等)。治疗多根据对患者个体辨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论治方法,通过对全身各脏腑功能的综合调治,达到止咳的效果。例如,“培土生金”、“补肾纳气”、“疏肝理气”、“化痰止咳”等治法。
在明确诊断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久咳患者比较容易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学认为,久咳除了正确的药物治疗外,日常起居调理也很重要,饮食上宜清淡,禁食海鲜、辣椒等过寒和辛辣之品,“慎起居”,也就是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物,应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舒畅情志,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咳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生理反射机制。据有关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都有多次咳嗽经历。在正常情况下,咳嗽能清除咽部和整个呼吸道的黏性分泌物、有害物和异物,但剧烈的长期咳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心脏和日常工作、生活。当患者咳嗽时间大于3周,经胸部影像学(胸片或CT)检查表现正常,并且不吸烟(或停止吸烟4周),咯痰较少,血象无明显异常等感染迹象,也没有因高血压而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药,就可以诊断为慢性咳嗽。中医称之为“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