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关注认知功能防治老年痴呆
作者:刘建农
近年在认知功能障碍领域有不断深入的了解,首先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或被称为老年性脑功能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AD)的年转化率约为12%,较普通人群中痴呆的年发生率高10倍。其次,发现血管性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包括AD)发生发展过程的广泛参与,由此提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这一涵盖更广的概念。
研究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发生痴呆的危险越高。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具有一种危险因素的人发生痴呆的危险增加27%,而具有全部4种危险因素的人发生危险增加137%。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独立观察,国外一项对人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青年组(18~46岁)的认知功能整体水平好于年老组(47~83岁),但两组平均动脉压(MAP)≥105毫米汞柱的人均较<105毫米汞柱的人随年龄增长认知水平下降速度更快。另外,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证实,使用尼群地平治疗2年后,所有类型的痴呆减少50%,继续随访至3.9年,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下降55%。提示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降低痴呆患病率可产生有利影响。
对糖尿病与正常人群的对照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对危险增加一倍。由此提示,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可使认知功能进一步衰退。从而使我们明确,对于患有此类疾病的老年人群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和早期干预,将可能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产生保护作用。
有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现今己被验证并广泛使用的药物。如双益平(石杉碱甲)、艾斯能、安理申等;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抗谷氨酸能药物、益智药(如吡拉西坦等);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和E,银杏叶制剂和司来吉林等)。还有非固醇类抗炎药,可能在防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激素替代疗法的作用,迄今为止仍存在争议。
专家介绍:
刘建农,主任医师,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疗系,现任苏州广济医院神经科主任。主要从事老年期心理卫生如老年期痴呆、睡眠障碍、抑郁精神障碍、脑部或躯体疾病伴精神(心理)障碍和癫痫等临床及研究。(每周二上午有专家门诊)
小贴士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有意识精神活动(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
1.记忆障碍(早期症状),如近事记忆、个人经历记忆、生活重大事件的记忆障碍;
2.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
3.语言障碍,包括找词困难,阅读、书写和理解困难;
4.视空间能力受损;
5.计算能力下降;
6.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