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100年
作者:傅维康
1901年11月25日,51岁的女性患者奥古斯特入院时,其家人陈述:患者5年来,发生渐进性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说话不顺畅乃至错乱、听幻觉、失去辨别事物与方向的能力、性格偏执、日常生活中拒绝家人的帮助等。
德国法兰克福医院精神病科医生阿尔茨海默将这个女病人收入医院诊治,并对患者进行医学检查,确认其上述症状均很明显,并且书写自己的名字也会错乱。经过反复对症治疗,其症状未能改善却继续加重,直至1906年4月8日病逝。后来,阿尔茨海默对患者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广泛性萎缩,脑重量减少。病理切片显微镜检视,主要为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灰质呈现广泛神经细胞脱失、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嗜银染色的斑块等。就把这个病人的症状和病理改变命名为脑功能渐进性衰退的失智症。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故广泛称为老年性痴呆症或老年性失智症。若该病患者年龄低于65岁或更年轻者,称为早发性痴呆、早发性失智症。近年来,社会上与学术界有人士认为,以“痴呆”称呼患者,客观上似有鄙视之嫌,对患者或其亲人、朋友,可能会产生感触杂陈心情,故主张把“痴呆症”改称为“失智症”。
在各种病因引起的失智症之中,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中风、脑外伤后遗症、脑炎与脑膜炎后引发、各种物质中毒、内分泌与新陈代谢障碍、中枢神经肿瘤、长期营养不良与贫血、未能治愈的重度抑郁症等,阿尔茨海默病占的比例最高,据近年报道大致为50%~65%。虽然,学术界、医学界对阿尔茨海默失智症的原因尚未完全探明,但对它的症状与征兆,已总结出若干基本点。其前驱症状与后发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或异常,说话不能正常表达,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不能操作原先熟悉的工作,物品放置错乱,失去时间、空间概念,不能思考复杂事务,性格明显变异,情绪、行为改变,幻觉与妄想,对生活和对外界淡漠无兴趣等等。
阿尔茨海默失智症的诱因,学术界比较明确的有:教育程度低,脑神经细胞未能长期获得复杂思维良性刺激,牙周病炎症可能损害脑部,长期失眠,缺乏体力活动等。有人认为,老年人长时间独自看电视,日子久了也可能成为失智症的诱因。
老年失智症迄今尚无特效药可治,因此,对患者身体各方面亟须给予积极支持疗法和细心、耐心护理,改善其日常生活状况,以增强其身体的代偿能力,尽可能延缓其症状恶化。
正因为老年失智症还没有特效疗法,采取预防措施就显得更加重要,人生的每个时期都应注意控制体重,防止体内有害胆固醇增高,不吸烟、少喝酒,进入中老年时期,要保持常走路、多动脑,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精神愉悦,生活有序,积极防治和避免可能引发失智症的诱因与不利因素。
小贴士
阿尔茨海默医生
德国精神神经病学家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1864~1915),常用汉文音译名称为阿兹海默。阿尔茨海默病的原文全称为Alzheimer-KranKheit(常用汉文译名还有阿兹海默氏痴呆症、阿兹海默氏失智症、阿尔采末病),是一种脑功能渐进性衰退的失智症。
1906年11月2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德国精神病学会”年会中,阿尔茨海默首次报告了他对一例51岁脑功能渐进性衰退女患者长达4年9个月的观察、诊治、追访以及研究的结果。1910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皮林在其编撰第八版精神病学教科书之中,把阿尔茨海默氏报道的上述病症冠以阿尔茨海默氏的名字,称为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出生于德国马克勃雷特地方一律师之家,读完小学、中学后,于1883年19岁时,考入柏林皇家弗利德里奇——维尔海姆斯大学医科学习,毕业后自设诊所行医。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在法兰克福、海德堡、慕尼黑、柏林等地的医院里,分别担任精神病科医师、主任、教授等职。由于体质因素和工作繁重,他50岁前罹患疾病,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51岁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