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运动“三五七”

作者:杨秉辉




  哲学家说,运动是世间万物永恒的规律。连巍巍的喜马拉雅山都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更不用说其他了。当然运动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之分。可怜“树欲静而风不止”,那是被动的运动。
  
  动植物也会运动
  
  植物也有主动运动的,它的生长便是一种主动的运动,不过因为这个过程很缓慢,不那么明显罢了。要显而易见的也有,有一种树搔搔它的树干,枝叶便会动,所以叫它痒痒树。还有一种猪笼草,它长着一个口袋,还分泌些蜜汁,引诱小虫儿来,小虫一旦掉进去,它便马上合笼来个“瓮中捉鳖”,直到把这小虫消化掉为止。
  南美州亚马逊河雨林中的一种猴子喜欢爬在树上休息,动得少了一点,便被称为“懒猴”。因为人们看惯了猴子总是不停地上窜下跳的。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了,动当然是少不了的。
  
  少动当心生病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本身。人从劳动中来,但是随着劳动成果的丰富,社会有了分工,有一部分人不再从事体力劳动了,尽管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但他的肌肉不再发达。有一部分人虽然仍从事体力劳动,但是劳动变得单一了,打铁的人只是两个手臂肌肉发达,撑船的只是胸肌发达。到了近代,科技发展,不但打铁、撑船之类的劳动被机械所替代,即使人们生活当中的体力活动也被大大地节约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被解放出来,许多生产劳动只需按按电钮甚至敲敲键盘便可完成。生活琐事亦由电梯、洗衣机、微波炉等等代劳。生活甚至劳动变得安逸,自然是好事。
  但是人是经过几十万年才进化到今天这等模样的。近千年来的社会分工,近百年来的科技进步,人体的功能和新陈代谢未必已能适应,比如人的脊椎就不能适应久坐着不动,久坐会引起腰椎病,伏案太久会引起颈椎病。人的眼睛也不能适应在过弱的光线下久用目力,不然就会形成近视眼。其实还远不止这些,人的新陈代谢,其实也还不能适应今日之安闲。
  远古时代,人们终日为衣食操劳。衣还可以马虎,用点树叶或兽皮遮一下也就得了。好在衣食不周之时也无所谓羞耻,更无所谓礼仪。吃东西可不能怠慢,那时虽然谈不上营养,但吃饱肚子总是需要的。然而野果子不是时时都有的,野兔子也不是时时可得的。饥一顿、饱一顿是难免的,于是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在一批批的人成为饿殍之后,幸存下来的人新陈代谢逐渐适应,当吃进去的食物所产生的能量超过人体需要时,便停止能量的转化,而将这些能量储存起来,以便饥时之需。当然这个“储存”不是存在冰箱里,那时没有冰箱,也不是存在地窖里,认识到地窖里能存放食物还是后来的事。人是将吃进来多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物转化成脂肪,在体内贮存了起来。1克脂肪能产生9千卡的能量,而1克蛋白质或碳水化物只能产生4千卡的能量,贮存脂肪的效率要高得多。一旦断粮之时,分解体内的脂肪产生能量也就足以抵挡一时了。人类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一个生理特点,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度过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代,生存下来。
  随着生产的发展,食物逐渐丰富。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已经不必爬树摘果子、奔跑追兔子了,体力的消耗也减少了。到了近代,食物越加丰富,对部分人来说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冰箱、地窖都已经装满,而且偏偏视美食为享受,每日三餐、四餐、五餐,几乎都是饭来张口的享受。进食过多而能量耗用无几,结果是脂肪在体内大量堆集,成了一个胖子。胖一点或许是“福相”,但是胖到一动就心慌气喘,那可就是病态了,就叫做肥胖病。肥胖又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肥胖的人几乎半数以上要得糖尿病,而糖尿病的人80%最终出现心血管病而致命,肥胖的人还易患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与前列腺癌。胖子还易患胆结石、脂肪肝。肥胖的人腰椎、膝关节病也明显增多,因为他们的膝关节与腰椎都已不胜重负……
  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估计,全世界每年因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约200万,美国占30万,仅次于吸烟对国民健康的危害。目前我国估计肥胖的人约4 000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前后可能有1亿个胖子。这实在不是一个小问题。
  怎么办?不外是“节源”、“开流”两个方面。节源是指饮食的控制,中国古代早就注意到“高粱厚味反伤脾胃”。“饮食宜乎清淡”、“吃饭七成饱足矣”都是这方面的描述。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证实,喂以高能量食物的小白鼠寿命短。看来控制饮食是必需的。不过除了能量的控制外,人类还得从饮食中摄取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维生素、无机盐等等。所以饮食控制的“空间”并不大。那么就得从“开流”上下功夫了。“开流”是指增加能量的消耗,以避免脂肪的堆积,最好还能将体内多余的脂肪转化为能量消耗掉来避免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胆结石、脂肪肝……科技的发展已经不必让人们都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哲学家有更广义的理解,我们就狭义一点地理解为体育运动吧。
  体育运动可以强健肌肉和关节,其理自明。拉马克定律“用进废退”嘛。肌肉是长在骨骼上的,供应骨骼营养的血管就在肌肉之中,肌肉在运动时的一张一弛,便能将更多的血液输入骨骼之中。若是室外运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人体的皮肤便能合成维生素D,而有利于钙的吸收,钙在骨骼中的沉积自然会使骨骼更加坚固。其实运动的好处远远不止于肌肉、骨骼等运动系统。
  运动时身体的位置不断变化,要维持体位的稳定,身体的平衡器官处在警觉状态,大脑随时协调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所以经常运动的人大多身手骄健,反应敏捷。运动时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若进行的是有氧运动(指不是弄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运动),则身体各部分组织必定能获得更多的氧与养料的供应。组织氧与养料供应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又反过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则吸入的氧将更多,形成良性循环。新陈代谢的加速使身体各个部分都得益。惟一不直接得益的是消化系统,因为在运动时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所以不主张餐后做剧烈的运动。不过运动之后常使人食欲大开,为减肥而运动者还需要注意控制些食欲。得益最多的是运动消耗了多余的能量,不使其演变为脂肪在体内堆积。不但如此,运动到一定量时,还可以使已经积蓄在体内的脂肪分解,以提供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运动还可以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减少发生糖尿病的机会;由于脂质代谢正常,心血管病与肠癌、乳腺癌因之减少;肝脏里积存的脂肪被消耗,脂肪肝甚至可以不药而愈。此外,运动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抑郁症亦可化解。
  
  运动三、五、七
  
  运动的好处甚多,但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方能有些效果,近来健康教育界提出一个“三、五、七”的说法,似觉颇为适合,兹介绍如下:
  三指每次运动的时间宜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消除体内脂肪堆积的作用。据研究若运动时间不足20分钟,充其量不过稍稍降低些血糖罢了,不会动员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
  五指每周应有5次运动。运动过少,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能起到去脂减肥、预防疾病的作用。
  七指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数,以达到170减去年龄之数为宜。若50岁者,运动后宜使心跳达到每分钟120次为好。过快,提示运动量过大,于健康并不有利,亦难坚持。不快,提示运动量不足,去脂减肥、预防疾病的作用难以达到。
  “三五七”提示了一个运动量的概念。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是:运动总得出些汗、心跳加快,休息5~10分钟后便可恢复,而且第二天还有兴趣参加这项运动。
  做何种运动倒无一定要求,一般而言,以全身运动、有氧运动为好。如体操、跑步、快走、打球、游泳等等皆可。
  “三、五、七”是指身体健康的人,为防病而需达到的运动量。当然,也需循序渐进以逐步达到这一标准。对已经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或癌症等病的人,运动当依病情由专科医师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