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梅花独先天下春

作者:葛德宏




  梅花居十大名花之冠,素有花中魁首之称。每到隆冬严寒紧锁大地,百花凋谢后的枯燥色调笼罩人间,唯独梅花冰雪中孕蕾,凌风冒寒傲然怒放,花呈紫色,或淡黄,或墨绿,或纯白,淡雅秀丽,幽香清淡,给人间捎来“一树独先天下春” 的喜讯。早春踏雪赏梅,为民间传统习俗,文人墨客更是乐此不疲。前贤名士赏梅以“三美四贵”为诀窍: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梅既以斜、横、疏、瘦见胜,而奇突者又多为古梅,故梅树越老越珍贵。如今,上海人赏梅不再劳驾远出,以淀山湖大观园梅坞景区为例,各类梅花数百种,名品繁多,亦不乏苍劲老梅,观其枝,赏其花,品其韵,犹如怀揣一本咏梅诗集,边咏边赏更是一种乐趣。
  梅花入药始见于我国最早汉代药典《神农本草经》。白梅花性平味酸涩咸,开胃散郁,舒肝除烦,和胃化痰,主治头晕、瘰疬、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南朝梁人陶弘景曰:“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本草拾遗》云:“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民间还常以白梅花、白菊花、玫瑰花各适量,泡开水饮服,清凉消暑,益肝明目。
  梅花结实为未成熟的青梅,采收后经烟熏制成乌梅,以肉厚味酸者为良。乌梅生津解渴,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所含枸橼酸、琥珀酸、苹果酸,可促进胆汁分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乌梅还是一种食疗方,譬如以酸梅为主料的酸梅汤,止渴清热解暑,成了夏季保健饮料。若取乌梅与米粉、砂糖、薄荷制成乌梅糕,香甜微酸,凉爽不腻,益胃消暑,为老幼皆宜的一种传统保健品。
  《伤寒论》有乌梅丸:乌梅300枚,细辛、炮附子去皮、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18克,干姜30克,黄连50克,当归、川椒炒出汗各12克。功能温脏、补虚、安蛔。治蛔厥、烦闷呕吐、得食即吐、手足厥冷、腹痛,以及久痢不止属寒热错杂者。方中乌梅味酸制蛔,使蛔静痛止,是主药。
  梅花为药还奇在赏其画可疗疾。史载隋炀帝因沉迷酒色,患了消渴病,每天口干舌燥,日渐消瘦,大量饮水也无济于事。太医官连派数名自称第一流的医生,结果治不好病,都被炀帝斩了。郎中莫君锡听说最后轮到太医张玉,此人是他旧日好友,但医术平平,此去必凶多吉少。于是征得太医官同意,代张玉为炀帝治病。莫郎中进宫后铺纸挥墨,画成“梅林”与“雪景”两幅画。他为炀帝按脉说:“陛下龙体之恙,乃真水不足,龙雷之火上越,非草木金石之品能治;需宽容十天,待我去求一友,取来天池之水,方灭得龙雷之火。为避风吹火动,望陛下这几天独居一室,倘感寂寞,臣有画两幅供观赏。”隋炀帝点头准奏,接过画挂在墙上。每看到“梅林”画上累累的梅子,想起梅子酸甜滋味,禁不住唾液横生,口渴舌燥渐消;再看那“雪景”图万树披白,又觉从头到脚寒气逼人,烦欲心火又大减。
  莫郎中十天后进宫,炀帝笑曰:“爱卿,这两幅画真好!朕每天观赏,病也好了一半,如再喝下你取来的天池水,恐怕病就痊愈了。”莫郎中指着两幅画奏道:“陛下望梅林思青梅,口中顿生唾液,不停咽下能浇灭身上龙雷之火,这就是天池水啊!又观雪景,身上感受寒冷,心火不再上升,病情也就自然好转。请陛下日后朝夕赏画,继续独居,静心养神,不出月余,则龙体大安。”炀帝一听大喜,果然预期病愈。原来这叫做移情妙治,利用改变环境、外物刺激,使体内产生有益变化,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