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警惕肥胖给现代人带来的危害

作者:贾伟平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胆囊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尿酸血症、痛风和癌症等。
  
  肥胖是祸是福,历史上一直有争论。肥胖在我国民间曾被称为“发福”,认为是富贵的象征。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肥胖并不是好事情,相反它是一种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肥胖的患病率与日俱增。全世界肥胖病人正以每5年增加1倍的趋势增多,目前全球肥胖病人至少2~5亿。医学界把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称为“死亡四重奏”,它是21世纪导致冠心病、中风高发,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其中肥胖是四重奏的源头。因此,必须从遏制源头做起,才有可能战胜“死亡四重奏”。
  
  什么是肥胖
  
  脂肪有贮存能量、保持体温、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的作用,因此适量的脂肪组织对健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或分布不均匀所致的病理现象,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健康”标志,其特征包括三个方面: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体脂分布失调和局部脂肪沉积。
  一般来说,正常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约占体重的10%~20%,女性为15%~25%,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即可诊断为肥胖。同时,尚可依据脂肪积聚部位可将肥胖分为两类:一类以脂肪主要积聚于腹腔内,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变粗,四肢则相对较为细瘦,外观上像苹果一样,称作腹内型肥胖或苹果形肥胖、内脏型肥胖、向心性肥胖,此型肥胖更易患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另一类以脂肪积聚于腿部、臀部等处为特征,下半身变粗,外观上像梨,称作皮下脂肪型肥胖或非向心性肥胖、梨形肥胖。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给生活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速衰老和死亡,难怪有人说肥胖是疾病的先兆、衰老的信号。
  
  如何判定肥胖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宣布,肥胖是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体重指数(BMI)是国际上通用的诊断肥胖的指标,即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计算出的比值(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的诊断标准:
  正常18.5≤BMI<25 千克/米2
  超重25≤BMI<30 千克/米2
  肥胖BMI≥30 千克/米2
  根据这个标准来判定,目前我国成人超重者已达24.4%,肥胖者为3.01%。与1992年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庞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由于中国人的肥胖情况和欧美人很不一样,通过近年对全国31万人资料的分析,BMI≥24 千克/米2者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增加,如能将BMI控制到24 千克/米2以下,发病危险性可以降低45%~50%。因此,我国提出了中国成人BMI分类的建议,即:
  正常18.5≤BMI<24 千克/米2
  超重24≤BMI<28 千克/米2
  肥胖BMI≥28 千克/米2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在对上海地区20岁以上社区人群糖尿病研究中发现,即使BMI仅在23~24.9 千克/米2者,其患糖尿病风险已经增加2.31倍。
  “肚大腿细”易患代谢综合征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既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还有高脂血症,这种病人多半是胖子。上述疾病的严重后果就是产生心血管疾病,甚至致死、致残。医学上把这种导致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现象叫做代谢综合征。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不同种群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的是腹腔内脂肪积聚。腹内型肥胖的人较皮下脂肪型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其原因在于皮下脂肪可以保护正常的糖脂代谢,而腹内脂肪则“出工不出力”。
  其实,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学者已注意到上半身肥胖(腹内型肥胖)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并应用腰围、腰臀比作为估测局部体脂及体脂分布异常的简易方法,具体的判断指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 随着肥胖与疾病关系研究的深入,对腹内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也由此发展了精确检测体脂分布的技术。CT或磁共振(MRI)可以直接看到腹腔内的脂肪,通过一定的软件计算,可以得到某个平面的脂肪面积,从而得到量化的数值。一般将经脐平面的腹内脂肪面积≥100厘米2定为腹内型肥胖。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采用MRI技术测定中国人体脂分布,发现肥胖程度较轻的中国人和全身都胖的欧美人脂肪分布很不相同,中国人块头不大,但腹部容易长肉。在BMI≥25 千克/米2人群中,有61%是腹内型肥胖,即使在BMI18.5~25 千克/米2正常人群中,亦有14.2%为腹内型肥胖。中国人腹内脂肪面积达到80厘米2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0%,即使在腹内脂肪面积为60厘米2时,已有20%的人患糖尿病,30%的人患高血压,50%的出现血脂异常。表明中国人群体脂分布倾向于在腹部积聚,即“肚大腿细”的人,常见代谢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不仅易患糖尿病,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肥胖的其他危害
  
  肥胖还可以伴发内分泌、骨关节、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
  肥胖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肥胖可引起激素分泌异常,并导致相应的功能及代谢紊乱。伴随肥胖的内分泌紊乱较常见,如肥胖女性因卵巢机能障碍可引起多毛、月经紊乱和不孕;肥胖男性因雄激素减少、雌激素增多,可表现出轻度性功能低下,以阳痿和性欲减退较常见,这些变化在体重减轻后可以改善。
  
  肥胖引起的骨关节病
  
  肥胖病人常伴有腰、腿痛,其骨软化的发生率也较非肥胖者高,严重者可影响关节活动。同时肥胖病人由于长期体重负荷过重、活动减少,可引起腰椎、膝、踩关节骨质增生及骨质疏松,并进一步加重关节病变。
  
  肥胖对肺功能有不良影响
  
  肥胖者因体重增加需要更多的氧,但肺不能随之而增加功能,同时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又限制了肺的呼吸运动,故可造成缺氧和呼吸困难,最后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中度肥胖病人即可有胸闷,活动时气短,重度肥胖病人因颈部脂肪沉积,舌体肥大、舌根后坠,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严重时可出现神志不清及嗜睡。
  
  肥胖易引起肝胆病变
  
  肥胖者造成甘油三酯在肝脏中蓄积从而形成脂肪肝,而且肥胖者容易并发胆固醇结石,40岁以上的肥胖妇女胆石症发病较多。
  其他
  肥胖还易并发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少吃多动”乃防治关键
  
  肥胖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其中饮食治疗和运动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肥胖治疗切记勿操之过急,依靠自己,贵在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管住嘴,多动腿”,保持健康匀称的体型,是将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拒之门外的有效方法。
  总之,肥胖人群是冠心病、中风等的易患群体,尽管我国肥胖患病率远低于西方人群,但增长速度较快,为此加强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及识别出高危人群,并尽早进行预防及治疗,对降低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每周一上午有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有特需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