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药物体内“旅行记”

作者:李增烈




  李增烈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我们“药物代表团”成员包括多种常用药物,不甘在药品柜中寂寞,进行了一次“人体内旅行”,现将沿途的经历和我们的踪迹作一次大曝光。
  
  人体的“第一站”——胃
  
  匆匆滑过食管来到“第一站”——胃。丸丸、片片、粉末都必须在这里进行第一次改造——溶解,转化成液体状态以便被吸收。“代表团”里开始分化了:像阿司匹林、巴比妥等很容易与胃液形成酸性化合物而被吸收;有的成员不易溶解,药学家们早就在这些“团员”身上划上小沟、涂上速溶剂或吸水物,帮忙加速溶解。
  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当然也会破坏我们,怪不得药物学家们给一些成员穿上糖衣、胶囊,一是防被消化,二是不伤害胃。当然,需要这些“包装”否,是由药物自身特性决定的。胃里常常少不了吃进去的食物,“团员们”和食物混在一起就会延误行程、增大被破坏的危险,怪不得医生常嘱咐患者,有些药要空腹服啊!
  
  人体内的“漂流”——
  进入血液又被“绑架”
  
  大部分溶解好的“团员”们,从胃开始,主要是到达小肠后就被吸收进入血液。消化道里和药物接触面积最大的就是小肠,小肠壁的面积达到200~400平方米,相当于2~4套中等住房的面积,还有400万个像手指一样的绒毛伸入肠腔,使得“药物团成员”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主动吸收入血液,从而“漂流”(循环)全身。
  在血中的漫游并不自在,不同的药物又被血中不同成分“绑架”(结合),这些“绑架”者包括清蛋白、某些脂类、抗体等,各找各的对象,捆绑松紧也不尽相同,也有少数逃过这一劫而自由自在的。
  
  人体内的“海关”——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海关”,忠诚守卫着人体,因为从胃肠道来的血液(“团员们”都在血液中)无一例外地需要“通关”——经过肝脏的检视和处置,分别给予氧化、还原、结合、水解等处理,这就是著名的“首过效应”。“团员们”由于本身的性质,首过效应有强有弱。
  有些药物要避免“首过效应”的破坏,不跟我们这个团从胃肠道进入体内,而从直肠、阴道、舌下含化等进入人体,当然这只是少数。静脉或肌肉注射也可以逃过“首过效应”,但最后还有部分要经肝脏处理。
  
  漫游全身起作用
  
  药物虽都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处,但在不同的器官、组织分布不均衡,这固然与药物本身特性有关,更与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如肝脏、肾脏中药物浓度比脂肪、骨骼中高10倍或更多。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被称为血脑屏障的“篱笆”隔开,以使司令部少受药物干扰,多数药被隔离在“篱笆”之外,只有少数药可以通过,如治疗脑膜炎的磺胺嘧啶。当需要药物进入脑内时,也可直接从椎管内给药。
  
  “殊途而去”离人体
  
  在人体内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旅行,尤其是发挥治疗作用后,“团员们”的化学结构变了,浓度降低了,作用减弱了,在最后阶段要被排出体外了。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去路。多数药物有几条去路,但以其中一种为主。这些去路有:肾脏、大肠、肺、皮肤、唾液腺、汗腺等,其中尤以肾脏通过尿排出最为重要,对于药物的排泄来说,肾脏负担了沉重的工作。至于从胆汁排泄最终仍然要借道大肠从粪便排出。
  
  出人体后已经是各走各的路、面目全非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都完成了各自肩负的治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