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老人健康5“修补”

作者:黄根柱




  黄根柱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活了101岁的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篇》中告诫老年朋友:“至于年迈,气力稍微,非药不救,譬之新宅与故舍,断可知也。”他用新宅比喻中青年,以故舍喻老年,故舍不注意维修容易损坏。所以老年人,尤其是已经有了慢性病的,应注意多“修补”。
  
  第一:多耐心,少急躁。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已经有了慢性病,切不可有急躁情绪。中医认为,生命运动,贵在气机,正常情志有利于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之则气血逆乱,所以保持情绪稳定是调治疾病的要素。《黄帝内经》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在疾病面前,急、怒不得,耐心调治,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第二:多听医生,少听广告。
  
  有了病要到正规医院诊治,有利于安全用药,使身体及早康复。现在广告铺天盖地,尤其是一些保健品说得神乎其神,某某病能“根治”、“修复胰岛”、“基因治疗”……这些不切实际的宣传切不可轻信。保健品就是保健品,不能起治疗作用。还是到医院正规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还应经常学习医学科普杂志,“学习可以医愚”,看看专家的建议,减少盲目用药,少走弯路。曾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正规服用降糖药后,不知为何就是控制不好,经过学习和咨询,才发现是因为他服用了鹿茸、人参类的中药。医生告诉他,这类“补药”中的成分会降低葡萄糖分解,所以会升高血糖。
  
  第三:用药少而精。
  
  《中药捷径》一书云:“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尤其是患有两种以上病症的中老年朋友,往往一吃就是一把药。“是药三分毒”,一般来说,用药的种类越多,时间越长,毒副作用就越大。有些毒副作用呈慢性、隐匿性,一旦有了明显的症状,可能对人体的损害难以挽回。所以中老年人应注意抓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或请教医生,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危害。
  老年人也要注意,将不同类的药物间隔时间记清,不能图省事,需单独服用的,不要混合服用。比如安眠药、利尿药、镇静剂等。
  
  第四:扶正祛邪,少用峻猛药物。
  
  老年人脾胃功能比较弱,肝肾功能下降,有一些药要慎用,如容易导致胃黏膜出血的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西药,中药中比较峻猛的如:大蓟、甘遂、芫花、巴豆、曼陀罗、天仙子、马钱子、雪上一枝蒿等。所以有经验的医生多“扶正祛邪兼顾”,并注意脾胃保护,疗效也会比较好。
  
  第五:三分治,七分养。
  
  除了平时吃药,还要在饮食、起居、运动、睡眠,包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心情愉快各方面加以注意。有位退休干部,常胃痛,检查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按医生开的处方,并结合情志、饮食、锻炼、起居等综合治疗,半年时间就痊愈了。与此对比的是另一位老同志,患有高血压病,尽管按规定服药,但不注意调节情志,常发火,一日和老伴拌嘴,大怒之下,脑溢血去世。这就是不注意综合调治酿成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