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开胃滋补“无花果”

作者:傅维康




  说起“无花果”,可能不少人以为它是未经开花而结出的果实。汉文“无花果”一名的由来,就是因为定名者有此误见所致。实际上,“无花果”的确经过开花,只是它的花深藏于囊状花托内,以致于一部分人把它忽略了。就实际情况而言,称之为“隐花果”才名符其实。
  无花果树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属于桑科,原生长于亚洲西南部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国及地中海沿岸地区,其原始名称和含义已难以详悉。据报道,无花果是人类将野生果树进行人工栽培的最早的果树之一,其栽种史迄今已有五千年了。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无花果被人们视为“圣果”,往往作为祭祀果品之一,并流传着关于无花果的一些神话故事。考古者曾经从埃及金字塔和古墓中,发现有表示人们灌溉无花果树与采收其果实的壁画,部分反映了古代若干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无花果重视的情况。无花果因具有生长适应性强、成树快、结果早、营养好等优点,逐渐被传播引种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许多国家与地区,并有着多种不同名称。
  无花果树之传入中国,具体年份和情况不详。据认为,早期主要是通过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由西亚地区传入新疆南部,而后再引种到中国内地;另有从印度传入中国者。16世纪后,外国乘船来华者,也把无花果树种传到中国南方、东南方海岸数省的部分地方。现存中国古代文献较早提及无花果者,可能是公元六世纪初的《南齐书》,该书所述“优昙钵”花,即是指无花果的花。“优昙钵”一名,是根据印度梵文音译,有文献解释它即是印度佛教认为吉祥的无花果树的花,说此种树每年结果实,却很少开花,一旦开花,即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宋代桑世昌《兰亭博议·临摹》里也写到“优昙钵花”,说逸少这个人,“笔迹如优昙钵花,近世罕见。”
  上述文献虽均写明优昙钵花,但所载不如中国古代其他几部著名文献影响之广,例如九世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说,底珍(指无花果)“出波斯......无花而实”;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约在公元1406年主编成《救荒本草》,首先定下了“无花果”之名;1578年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也采用了“无花果”名称,一直被沿用至今。
  无花果实,质软、汁多、味甜、子细,主要供鲜食,也可制成果脯、果干、果酱、果酒等,便于保存食用。中医古籍记载,内服无花果有开胃、滋补、润肠、通乳汁等功效。咽喉肿痛者,将无花果晒干或焙干,研成粉末吹于患处,能消肿减痛。无花果树叶煎汤,可用于熏洗痔疮脱肛。无花果叶柄折断处流出的白色汁,外涂痔疮肿痛处,也有消肿止痛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报道,无花果含有易被人体吸收的较多量葡萄糖和果糖,所含淀粉酶、蛋白酶,有助人体消化糖类和蛋白质;脂肪酶有助分解脂肪,降低血脂,减少脂肪与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预防心脑血管疾患;无花果实含芳香性物质苯甲醛和微量元素硒,能减少人体发生癌肿的概率;无花果树叶所含补骨酯素、佛手柑内酯,有激活抗御癌细胞的作用;无花果纤维和果胶,能吸附肠道内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无花果在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便秘者有助通便,对泄泻者有助止泻;无花果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人体延缓衰老和美容;在无花果所含多种氨基酸之中,有多量抗疲劳的天门冬氨酸。
  与人类的生活和保健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又具多方面效益的无花果,实在是值得我们更好地予以发展及利用的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