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双ABC”达标策略——有效控制糖尿病
作者:邹大进
糖尿病第一个ABC达标要求:
A(A1c,糖化血红蛋白) <6.5%(空腹血糖<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0毫摩尔/升);
B(Bp,血压) <130/80毫米汞柱;
C(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6毫摩尔/升。
糖尿病第二个ABC达标要求:
A(阿司匹林):对无禁忌证且认为是心血管病高危的糖尿病患者,每天要用75~100毫克的阿司匹林;
B(纠正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70%的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抵抗,必须纠正;
C(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多危险因素的重要诱因,使体重下降5%〜7%是伴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控制手段。
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经治疗却达不到控制血糖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的目标,这也是当前糖尿病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医学界对糖尿病的认识,早已不再局限于“糖代谢紊乱”这样的定义,糖尿病的新概念是“三个等于”,即糖尿病等于高血糖、等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缺乏、等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继而引起心血管损害。目前,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美国有学者对51〜59岁男性7年初级预防群体随访研究,以及芬兰冠心病事件及死亡研究(1 059例2型糖尿病和1 373例非糖尿病),均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III)指出,既往未患有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故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最危险的因素,80%以上的2型糖尿病与超重和肥胖相伴,尤其近年来青少年及儿童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加,故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约有1/2〜2/3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脂毒性”引发的胰岛损害和三酰甘油的异常升高多出现在血糖升高之前,故糖尿病又有“糖脂病”之称。肥胖、血脂紊乱与糖尿病关系密切,不仅相互加重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使糖尿病病情恶化,还共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临床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和脂代谢异常并未得到满意的控制。
近年来,在国内多所医院对2 0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60%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0%,患有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的患者分别为38%和24%,约48%的患者甘油三酯超过1.7毫摩尔/升,60%的患者总胆固醇超过5.2毫摩尔/升,50%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毫摩尔/升。由此可见,我国糖尿病患者“ABC”达标非常不尽人意。
这里强调说明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A1c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且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DCCT)和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均采用A1c作为血糖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A1c值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因此,A1c已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A1c正常值约为4%〜6%)。
血糖、血脂和血压的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所获得的益处,远较非糖尿病患者大,只要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就可能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50%左右。目前已形成一个概念:要有效阻止和延缓并发症,需采取“双ABC达标”策略。如果您的糖尿病病情很难达到双ABC标准,可来上海长海医院“难治性糖尿病中心”进行积极治疗,将能使您远离心血管疾病。
(作者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糖尿病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诊断标准:
①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毫摩尔/升;
②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毫摩尔/升;
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日后复查仍符合这3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在诊断时应注意最好采用空腹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的餐后2小时血糖相结合,特别是对空腹血糖受损(IFG)者,更应同时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在空腹血糖正常或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人群中,很多人同时测定的餐后2小时血糖不正常,这些人可进一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IGT)或糖尿病。若只测空腹血糖,则50%的糖耐量减低和早期糖尿病患者易漏诊,老年人漏诊尤其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