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个体化治疗”使血糖全面达标

作者:张冬梅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使血糖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我国采用的血糖达标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6.5毫摩尔/升和<8毫摩尔/升,同时相关的血压、血脂和体重也必须全面达标。怎样才能达标?我的经验和体会是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注意监测临床效果,使血糖全面达标。
  针对性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每位患者都有自身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以及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均不完全相同。在制订治疗方案时要兼顾上述几方面因素。特别是体重指数(BMI)、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肝肾功能以及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情况等,综合考虑才能制订出个体化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治疗方案。
  科学性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糖尿病的控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临床医生应不断汲取和使用新的科学方法,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譬如在治疗糖尿病药物方面有:磺脲类(如优哒灵)、双胍类(如美哒灵)、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以及噻唑烷二酮类(如维戈洛)。胰岛素有普通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和精蛋白锌胰岛素,有从猪、牛的胰腺中提取的制剂。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和酶转化技术制成的与人体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新近又有一些胰岛素类似物问世,其特点是较常规胰岛素吸收快速。可在餐后迅速起效,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等等。
  实效性制订出的最佳治疗方案,一定要通过患者用药后的检验。反过来证明方案的有效和可行性。当病人用药后。临床收效尚不满意时。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调整,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当治疗方案不能与变化的病情相适应。及时调整和变化治疗方案就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此种方案才称得上“最佳治疗方案”。
  在此要强调的是,干扰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因素很多。瞬时血糖的变化不能代表血糖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和总的趋势,应从点(即刻血糖)、线(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面(糖化血红蛋白HbA1C)来判断血糖的控制情况,全方位衡量和判断疗效。
  在严格控制血糖。全面达标的目标下,我们还要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撇开此两项前提,再有效的药物也无济于事。当患者出现大血管(心,脑血管)和微血管(眼、肾)的并发症时。还需同相关学科的医生共同研究治疗方案。
  (作者每周一下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