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运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症

作者:吴 毅




  运动可以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症。国外研究表明,运动疗法能促进性激素分泌和钙吸收、增加骨皮质血流量,运动应力负荷是骨矿化的必备条件、能阻止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针对骨质疏松的运动疗法包括:
  
  “跳跃”运动
  
  “跳跃”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好方法。高冲击力训练(如踏步、跳跃等)被认为对髋部是很好的骨源性刺激。除了加强肌力。改善柔韧性外,该运动方式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美国研究者发现,每天坚持做上下跳跃的女性。就连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髋部。其骨密度都能增3%。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在跳跃运动时,地面冲击力会激发骨质生成。虽然这项调查是针对绝经期妇女做的,但也适用于绝经期前的女性和青年男性。年轻时就有意识地多做跳跃运动.并且应长期坚持。
  跳跃运动做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双足跃起。每天上下跳50次就行了。跳绳,动作不太激烈的舞蹈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承重训练”
  
  “承重训练”适合中老年人及轻、中度骨质疏松患者,也更有利于腰椎骨密度的提升。快速行走时,腰椎承受的力大约为体质量的1倍;慢跑时。腰椎承受的力可达到体质量的1.75倍。而站立位举重时。腰椎承受的力是体质量的5~6倍。中等强度的承重训练如慢跑、爬楼、快速步行(特别是少量负重)等。适合中老年人与轻、中度骨质疏松患者。
  若选择快速步行的治疗方法,锻炼量应以每日步行5000~10000步为宜(约2~3千米),步速应根据个人年龄、身高、骨质情况和心肺功能而异。一般来说。应比日常散步快,以锻炼结束后略感渗汗为宜。原因是“散步”被认为不能刺激脊柱与髋的持续性骨矿化,也许是这样的强度与日常活动相近而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骨刺激。研究还发现,在耐力锻炼中适当穿插爆发力运动还可预防疲劳性骨折。所以没有特殊禁忌证的患者不应完全放弃爆发力运动(如短跑、跳跃等)。
  
  上肢锻炼
  
  针对手和前臂肌肉的力量训练对桡骨骨密度的提升很有效。
  握力锻炼 握健身球或弹力圈,每日坚持握力训练30分钟以上,能防治中老年前臂远端、上臂近端骨的骨质疏松。
  俯卧撑运动 每日一次,尽量多做,能防治下肢近端、上臂近端以及前臂远端骨的骨质疏松。适合于中青年患者。
  
  体位训练
  
  保持正确姿势的体位训练也非常重要。在坐、立,或卧位时,若不能有意识地保持正确的姿势就会使脊柱变形。甚至导致骨折。因此,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静力性体位训练。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正确的体位姿势是十分必要的。
  坐或立位时应伸直腰背,收缩腹肌和臀肌、增加腹压、吸气时扩胸伸背,接着收下颌和向前压肩,或坐直背靠椅;卧位时应平仰、低枕,尽量使背部伸直、坚持睡硬板床。对所有骨质疏松患者,无论有无骨折都应进行本项训练,使其通过训练习惯这种姿势,以防骨折、驼背的发生,要知道静力学作用对骨骼所产生的作用是持久而巨大的。
  
  合并骨性关节病的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
  
  等长运动对合并有骨性关节病的骨质疏松患者常作为首选方案。合并骨折的患者,仍需到医院接受正规康复治疗,遵循医师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1.上肢保持外展 每日1~2次,每次持续10分钟。用于防治前臂骨的骨质疏松。
  2.下肢保持后伸 每日1次,每次持续10~20分钟。用于防治下肢近端骨的骨质疏松。
  3.躯干伸肌过伸等长运动 可在站位或俯卧位下进行躯干伸展(后仰)、双腿同时向后抬高与腰部伸展,每周3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不能适应的患者可间断进行)。主要防治胸腰椎骨质疏松。对重度患者,为避免引起疼痛。可在坐位进行训练。
  (作者每周五下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