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怎样防治“糖尿病的后备军”

作者:贾伟平




  糖尿病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益显现,我国糖尿病流行形势亦非常严峻,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患病率已高达6%~8%。因此,及时识别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糖尿病的后备军”,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危害和医疗开支。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先天造就的遗传因素已无法改变,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防治策略,主要是要针对后天所处的环境因素,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期筛查并合理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饮食管理是防治的基础,要做到合理饮食,保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多食蔬菜,少吃高热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避免高脂肪饮食,杜绝可乐、糖水等“甜蜜杀手”。同时,饮食以清淡为宜(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并积极戒烟限酒。
  此外,除了“管好嘴”,还要“迈开腿”。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常保持适量的运动,成人一般为每日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调整血脂紊乱、降低血压、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运动还可放松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个好的心态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一次巨大的打击有时足以诱发糖尿病。因此,一定要以健康为中心,生活上潇洒一点、小事糊涂一点,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时刻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三、必要的药物干预
  
  对于已经检查出了的早期糖尿病,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够理想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相当部分的早期糖尿病者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或进行不同程度的药物治疗即可转为正常。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为急于求成而放弃正规治疗,或听信虚假广告采用“偏方”治疗而耽误病情。
  
  四、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他代谢疾病
  
  目前研究已证实,糖尿病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高血压患者2 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5倍。因此,对上述疾病的积极干预,强化达标,对糖尿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定期监测血糖
  
  由于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而糖尿病人被发现时可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所以,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关键的一点是:应当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以上,还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因为糖尿病早期往往首先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会使一半的糖尿病人被漏诊。
  
  (作者每周一上午有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
  
  预防心脏病先要控血糖
  
  2006年9月24日“世界心脏日”,欧洲心脏病组织和欧洲糖尿病协会共同宣布将于近期联合出版一部治疗手册,强调心脏病与糖尿病治疗是不可分割的,预防心脏病必须注意控制血糖。
  两家机构指出,多年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位症,65%~70%的冠心病患者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期而高血糖与高血压、高血脂同为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机构表示,尽管医学界对代谢异常究竟该属于心脏病学还是糖尿病学领域,或者该是一门独立学科还有争论,但在预防心脏病必须与防治糖尿病同时进行这一问题上意见一致。
  专家建议包括:医生必须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糖检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冠心病检查;预防糖尿病与预防冠心病必须同时进行;向患者普及降糖、降压、降脂的基本常识;鼓励“管好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的健康生活方式。(据新华社消息)
  
  哪些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人群,即“糖尿病的后备军”,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① 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7 毫摩尔/升但在5.6 毫摩尔/升以上)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 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但在7.8 毫摩尔/升以上者);
  ② 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亲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患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机会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③ 有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④ 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⑤ 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千克以上)的女性;
  ⑥ 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长大后也易患糖尿病;
  ⑦ 年龄≥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时达高峰;
  ⑧ 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⑨ 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