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药,可能导致“无精症”烦恼

作者:姚德鸿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诧异,难道治病救人的药物还会损害睾丸吗?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因使用药物造成睾丸萎缩,或导致睾丸生产精子能力丧失殆尽的例子,还时有见到哩!
  原来,睾丸的生理功能要受到头颅内脑垂体的操纵,由脑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会命令睾丸生产精子和制造雄激素——睾酮。一旦某些药物干扰了脑垂体的这项工作,睾丸得不到命令,重者睾丸会逐步发生萎缩现象,轻者也会酿成精子生产的障碍。再说,尽管睾丸本身具有天然的血-睾屏障,能有效地防止精子外逸进入血液循环,也能阻挡一些有害的分子物质或药物等进入睾丸组织去干扰精子生成,但毕竟能力有限,遇到毒性较强的药物分子,这个天然屏障也一筹莫展。
  那么,有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药物性睾丸损害呢?种类还挺多,例如男子口服避孕药棉酚、雄激素睾酮制剂、雌激素雌二醇制剂、秋水仙碱、柳氨磺胺吡啶、锰制剂、吡哆醇、三硝基甲苯等,这些药物相对还用得少些。这里值得重点介绍的是如下两类药物:
  1.抗肿瘤药物:无论是某种抗肿瘤药物单独使用,或是几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都有酿成药物性睾丸损害的危险。如环磷酰胺、丙丁酸氮芥等烷化剂,会对睾丸生产精子功能产生直接损害。环磷酰胺口服总量超过10克,2个月后,可以引起无精子症。使用400毫克丙丁酸氮芥也会出现无精子状态,至少在停药4~5年后才能渐渐恢复。另外,抗肿瘤药阿霉素、放线菌素D、顺铂等,也类似于烷化剂类,会直接损害到睾丸的生精功能。无独有偶,另一些抗肿瘤药物,例如鬼臼乙叉苷、长春新碱等生物碱抗癌剂,并不是直接损害睾丸,而是通过影响脑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造成该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从而影响睾丸的激素调节功能。
  2.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某些免疫性疾病时,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斑狼疮等,需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尤其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器官移植手术以后,必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殊不知,免疫抑制剂也是一类药物性睾丸损害的“元凶”。如最著名的免疫抑制药环孢菌素,它会直接损害睾丸里精子的前身细胞——精原细胞,还会影响脑垂体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降低它们在血液里的含量,从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以及生产睾酮的能力。实验证实,小鼠连续服用环孢菌素6周,精子数量明显减少,精子活动力也丧失,一个个都变得“呆若木鸡”。又如另—个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会显著减少睾丸的睾酮产量,更会造成无精子症。据文献报道,16例肾脏移植后使用硫唑嘌呤的病人,嗣后仅5例精液质量还保持正常,4例无精子症,7例少精子症。
  毋庸讳言,眼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抗肿瘤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迄今仍无公认确切的预防或减轻这两类药物对睾丸损害的办法。国外对于这些病人,如欲生育的,主张在使用此类药物前,先行精液冷冻保存,备以后人工授精用,给有生育愿望的病人提供了择期生育的机会。在国内这种方法很难实施,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在用药过程中,在不影响原先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摸索着寻找尽可能对睾丸影响最少的药物。此外,在采用这些药物的同时,若能配合用一些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硒制剂或锌制剂,均可收到一些预防与减轻药物性睾丸损害的作用。
  
  (作者每周一下午、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