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健康要求和谐
作者:苏定冯
提倡适度 我们知道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与剂量有关。剂量太小,没有作用,剂量太大,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因此,药物的用量要适度。其实,除了用药的剂量要适度外,涉及健康的许多事情都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走极端。比如体重,我们知道肥胖不利于健康,“肥胖危害多”已经不容置疑(贾伟平:2006年第5期)。但是,是否越瘦越好呢?不是的。太瘦同样不利于健康。道理很简单,抵御疾病需要物质基础:脂肪和蛋白质。过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的,与遗传有关。我的熟人中有两位很瘦:何先生和顾先生。他们的个子都不太矮,而体重都不到50公斤,要想让他们增加体重很困难。另一种情况是后天的,由过度减重引起。这里用“减重”而不用“减肥”是考虑到这些人原来根本就不肥。二十多年前,法国里昂一个女孩过度节食减重,后来看到食物就呕吐,最终无法救治而死亡。今年年初,西班牙有5名模特儿因为过瘦被淘汰。由于减肥不当而损害健康的事例很多,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当今社会,我的印象是:该减肥的人中有很多人没有减肥,而在减肥(减重)大军中有很多人是不需要减的。
吃得清淡一些,多吃些绿叶蔬菜有利于健康这是公认的,应该提倡。但是,蔬菜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不是的。林宁和蔡东联的文章(2007年第3期)详细地叙述了这个问题。过度食用蔬菜的危害表现为:菜中的草酸与钙结合,在泌尿系统形成草酸钙结石;对已有的结石可使其加重;不易消化,影响胃肠疾病患者或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影响钙、锌等物质的吸收。因此,食物要合理搭配,适当的肉、鱼是必需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利于健康。但是,是否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不是的,运动也要适度。剧烈的运动可以使运动器官受到损伤,如关节软骨磨损、碎裂,韧带断裂,肌肉损伤等等。剧烈运动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有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必须避免。
讲卫生、爱清洁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不卫生、不清洁的坏习惯依然存在,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吃饭不采用分餐制等等。反过来,难道爱清洁也有过头之说?是的。有一种精神疾病叫洁癖症,认为自己的手是脏的,要反复洗刷,一天要洗上几十遍。许多年前,在上海去合肥的火车上,我的对面坐着一位年轻妇女。我看她吃橘子的动作完全符合无菌操作规程,就问她是不是护士。她说是。我进一步问她是不是手术室护士。这使她万分惊讶,以为遇到神仙了。其实,这种表现是职业习惯。另一个例子是到处可见的:在电梯里,常有人不用手指揿按钮,而用钥匙等硬物去触压按钮,我见到,总是要批评他们损害公物。其实,除了类似于SARS这样的特殊时期,没有必要过分讲究。前不久,有报道说,日本人遇到了烦恼,由于过于清洁,人群抗病能力普遍下降。据报道,美国的哮喘发生率比中国高4倍,可能与过于清洁有关。
顺应自然白天工作,夜里休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遵循这个与自然界合拍的规律。工业化使许多人夜里上班,白天休息。这是一种不和谐的现象,但无法避免。问题是有不少人,特别是文字工作者,或者科研人员,喜欢晚间工作。这种与自然界不和谐的做法除了浪费能源外,对机体也是不利的。我们应该提倡顺应自然,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流产有人工的,也有自然的。对于自然流产,一般人会认为保胎是头等大事。但是,冯桃莉医师提出了不同看法(2006年第9期:不可盲目保胎)。因为自然流产有许多因素,包括孕卵异常、染色体异常、前列腺因素、胎盘异常、血型不合等等。如果是这些原因引起的流产,应该顺其自然,任其流之。不能盲目保胎,否则将会自讨苦吃,生下来的小孩不正常的可能性很大。
讲究策略 运动不仅要适度,还要讲究策略,比如运动的时间和类型。早起锻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其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早上血压最高,如果运动过于剧烈,有可能导致意外;早上刚从松弛状态转变过来,突然的活动量增加,机体有时难以适应;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在树林中运动吸入的是含二氧化碳高的空气,而不是想象中的含氧量高的空气。因为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没有太阳怎么转化?因此,许多专家提出运动应该在下午。运动的种类可以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分类。肌肉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指肌肉缩短而张力不变,等长收缩指肌肉的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一般来说,两种收缩在各种运动中均存在,只是比例不同。以等张收缩为主的运动,包括散步、跑步、各种球类活动等,对健康有利;以等长收缩为主的运动如拔河、举重等,对健康好处不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要避免。
睡眠不好吃安眠药,久而久之药物耐受。我曾经在今年第2期的评论中提到过一种新的策略。有些人睡眠不好,可能是由于白天兴奋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光吃安眠药(抑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提高白天的兴奋性。方法包括增加白天的运动量,或者白天喝咖啡。和谐要求该兴奋时兴奋,该抑制时抑制,而不是一天24小时一个样,死水一潭。
有了病,是看医生用药物治疗,还是买保健品治疗,这也是经常遇到的策略问题、原则问题。药品一般不允许做广告,而保健品可以。但是,保健品是明确无治疗疾病作用的,如果有治疗作用,那它就不是保健品,而是药物。关于这一点,我们许多病人朋友就是搞不明白,拿保健品来治病。其实,问题不在病人而在那些商家。他们常在广告宣传中偷梁换柱,误导消费者。本刊有一篇对张家庆教授的专访,题目是《保健品不能治疗糖尿病》(2006年第1期)。对于其他疾病也同样,保健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
补充微量元素是目前保健品的主流,近来有不少关于不良反应的报道。如钙、铁摄入过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2006年第2期47页);南京报道,15个月的女婴服用补钙制剂导致乳房发育。与过量服用微量元素有关的儿童性早熟有许多报道。微量元素要不要补,同样是一个策略问题。可以这么说,目前正在补充微量元素的人中大部分是不需要补的,只有明显缺乏的人才需要补充。
平衡心理和谐要重视心理和谐。赵旭东教授专门著文指出《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和谐》(2007年第5期),值得一读,这里不详细叙述。对于心理和谐我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点:一是提高阈值、化解烦恼。所谓提高阈值,就是要提高忍受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员,免不了有许多烦恼。提高忍受能力并非把烦恼往肚里咽下去,而是要把烦恼变成不烦恼,即化解烦恼。比如我被新手驾驶员开的汽车撞了一下,胸椎压缩性骨折。我不生气、不烦恼,反而很庆幸。庆幸什么呢?庆幸没有被撞死,因为那个新手驾驶员知道刹车。如果他手忙脚乱把油门当刹车,今天还有我么?你说是不是应该庆幸?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些阿Q精神;二是适当宣泄、避免蓄积。适当宣泄,包括出门旅游;找个好朋友一吐为快;在无人处大哭一场;在树林里或高山上大声叫喊等等,许多电影里描写的镜头可以一试,但不能喝闷酒。当然,必要时要找心理医生咨询。烦恼得不到适当的宣泄,长期蓄积,有可能诱发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