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聚焦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贾连顺 黄 凯
常见临床表现
腰骶疼痛 腰突症患者绝大部分有腰骶疼痛,腰骶疼痛一般出现在腿痛之前,临床上常表现为“先腰痛、后腿痛”。虽然腰突症主要以下肢痛为主,但是腰骶疼痛在临床中也很常见,发生腰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椎管内外损伤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椎间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分布的窦椎神经纤维,引起腰骶疼痛。
坐骨神经痛 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临床上表现为下肢坐骨神经走行、支配区域疼痛。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周围存在慢性软组织损伤,并与之发生粘连,因受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出现下肢刺痛、串痛或放射痛。
间歇性跛行 表现为下肢疼痛、沉重随行走距离增长而加重,下蹲、脊柱前屈休息后,症状可暂时缓解。当行走时,脊柱前凸、椎管容积减小,椎管内因脂肪损伤而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回流受阻,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因而随行走下肢症状加重。当下蹲、脊柱前屈时,椎管容积扩大,椎管内张应力减小,硬脊膜外腔静脉丛血流相对改善,而使症状暂时缓解。
麻木 腰突症患者除有坐骨神经痛支配区域疼痛以外,还常表现为下肢麻木。引起下肢麻木的主要原因是腰臀部软组织损伤,出现肌痉挛或肌紧张,刺激神经根或神经干所致。
马尾神经症状 这类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前驱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腰突症发生前,就有可能因椎间盘退变,腰部软组织劳损而出现一些前驱症状。比如腰部偶尔轻微疼痛,渐渐放射至臀部,并一点点辐射至腿部;下肢有麻木的感觉;躺在床上抬腿时腰部疼痛;做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腰部有疼痛的感觉。一般来说,如果某人有经常“闪腰”的情况,或有反复发作的腰痛病史,或有持续性的慢性腰痛,就预示着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潜在可能,当然这些表现不具备特异性,但必须引起重视。
不管是否有上述腰椎间盘突出的前期症状,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养成正确的习惯,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日常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生活习惯,其正确与否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起到良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伴发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坐骨神经由第4、5腰神经根和第1、2、3骶神经前支组成,从椎间孔出椎管后,走行于盆腔后侧,在梨状肌下部出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背外侧分布。当腰椎间盘突出刺激、压迫上述神经,将会导致沿坐骨神经走行及分布区的一种放射性疼痛,具体可表现为放电样疼痛,阵发性或持续性,在咳嗽、打喷嚏等易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动作时疼痛可加剧。
由于椎间盘突出导致局部椎管相对狭窄,当行走时,脊柱前凸、椎管容积减小,椎管内因脂肪损伤而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回流受阻,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因而随行走下肢症状加重。当下蹲、脊柱前屈时,椎管容积扩大,椎管内张应力减小,硬脊膜外腔静脉丛血流相对改善,而使症状暂时缓解,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见的双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都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影响腰骶
神经引起的病理改变所造成的。
如何自查自我发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因各种负荷的作用,椎间盘易在受力最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在此基础上,某些因素可诱发纤维环的破裂,导致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而腰部外伤、过度负重、长期震动、不良体位、脊髓畸形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诱因。
当患者自身存在上述的一些诱因,出现腰部偶尔轻微疼痛;下肢有麻木的感觉;躺在床上抬腿时腰部疼痛;做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腰部有疼痛的感觉;或者经常出现“闪腰”的情况,或有反复发作的腰痛病史,或有持续性的慢性腰痛等症状时应怀疑是否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而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以及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受损症状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由医师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根据需要拍摄腰椎X片、腰椎CT或腰椎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是否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与腰椎结核、腰椎转移性肿瘤、椎管内肿瘤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