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针药结合治小儿遗尿症
作者:程 玲
遗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儿童遗尿绝少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相反,它是体内一系列生理机制的遗传发育迟缓和障碍。在治疗上不能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因为超过5%的7岁以上儿童和0.5%的成人患有遗尿,如果不治疗,有可能终身尿床。更为严重的是,尿床将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
笔者有幸随秦亮甫教授临诊,收获颇多。以下对针药结合治小儿遗尿的经验作一总结。
中医病因、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才能维持水液代谢正常运行。而脾为水液上输下达之枢机,脾土不旺,其子肺金则不足。肺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与肾互为母子之脏。秦师认为,本病发生的根本虽为肾阳不足,但脾肺的功能在此也不可小视。因为,水湿的运化还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蒸散。《金匮》曰:“上虚不能制下”。《金匮翼》指出:“肺脾气虚,不能约水道而不禁者”。
秦师认为,小儿遗尿的发生主要与肾、膀胱虚寒,肺脾气虚,不能固摄有关。此外,内蕴热邪或外感热邪,与脾湿相合,湿热下注于膀胱,或感染虫,内扰膀胱,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有虚实为因,但临床以虚症为主,并且其本多为虚证,有些病例临床表现标实。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致认为与患儿排尿中枢发育不全或发育迟缓、睡眠和觉醒功能发育不协调、神经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及心理因素有关。
针药结合组方
根据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特点,秦师认为“治水必先治气,治肾必先治肺”,故针药处方应以“温肾缩泉、益气升提”为核心,意在升举下陷之气,恢复升降转输之机,温化水液,从而使膀胱的功能恢复正常。
针灸处方为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百会,中极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又是膀胱经募穴,具有温肾缩泉之功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的下合穴,可调理脾胃,畅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充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足三阴经经气,以加强膀胱的约束能力。关元乃小肠经募穴,又为足三阴经、任脉之交会穴,配百会以益气升提、醒脑清神,在临床上患者夜寐深沉,久久唤之亦昏寐不醒,即使乍醒也不能在清醒的状态下去排尿。针灸前辈陆瘦燕就曾记载有“夜间熟睡不醒,唤之亦神识昏糊朦胧”的遗尿者,谓之“无神昏昧”——不能御使诸神而泻百会的医案;同时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百会采用温针法,以振奋肾阳,使气化有源,膀胱约束有力而遗尿自止。
中药自拟金樱缩泉方,方中补骨脂、菟丝子以补肾温阳;金樱子、桑螵蛸既能益肾又能涩尿,配安神收涩的煅龙牡,以加强其缩尿固涩之功;熟地、杞子、山茱萸养肝肾之阴,以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太子参、黄芪、柴胡以益气升提。患儿见湿热者,加黄连、黄柏、生甘草。
典型病例
张某,男,7岁,2004年5月9日初诊。自小就有尿床。睡中经常遗尿,夜寐较深,不易唤醒,轻则每夜遗尿2〜3次,重则4〜5次,醒后方知。患儿神疲乏力,面色白,胃纳差,形体偏瘦,舌淡,苔薄黄,脉缓。X线片显示:骶椎隐裂。证属:脾肾气虚,气化失司,固涩无权,当以温肾缩泉、益气升提、兼清湿热为治。针灸取穴:百会、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除三阴交外,均采用温针法,每穴灸1壮。起针后关元、中极拔罐,留罐10分钟,每周1次。药用自拟金樱缩泉方加减,其中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补骨脂6克、桑螵蛸15克、金樱子15克、炙茧壳9克、煅龙牡各30克、杞子9克、菟丝子9克、熟地9克、萸肉9克、川连3克、黄柏9克、生甘草9克,七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周,于2004年5月16日就诊,其母诉患儿服药后,精神转好,遗尿次数减少,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针灸如前,中药去川连、黄柏、生甘草,加柴胡6克、红枣5枚、制黄精15克、焦鸡金6克、焦谷麦芽各9克,共七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2个月后,尿床次数减少。5月后,诸症全无,纳食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专家简介
秦亮甫教授,1924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医。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500名被继承学术经验的名老中医之一,1995年12月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秦师以擅治疑难杂症而誉名海上,对小儿遗尿、胃肠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