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夏季养生话“伏补”

作者:李其忠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从字义上看,养生,即护养生命之意。一般而言,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护养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或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均称之为养生。
  夏季进补,自古有之,中医习惯称“伏补”。夏季暑多夹湿,“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居中间”,人体体能消耗较大,新陈代谢加快,势必气阴消耗较大;大量出汗,营养物质、水分消耗较多,随着大量出汗又会损伤津液,既伤气又伤津,中医称“气阴两伤”。儿童、老人、工作劳累的中青年人以及久病体虚的人,在夏季到来之前,或是在炎热的夏季,适当地补阴补气,可以安然过夏,避免反复伤风感冒,或是动辄大汗淋漓等。
  据历代文献记载,“伏补”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针灸进补伏天针灸进补,根据选定的穴位、进针手法不同有补泻之分。夏季天气炎热穿衣较少,扎针比较方便,一些寒性关节疼痛如肩周炎、膝关节炎、中风后遗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可择时进行治疗。
  药物调补中医用药(进补)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基本原则,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夏天要谨慎用热药,冬天要谨慎用寒药。“伏补”宜选用补阴补气的药物,补阴的药偏凉性,补气的药则多偏平,或稍带甘温。
  首推药物:
  枫 斗(干石斛)味甘平,生津益胃,清热养阴。煎汤饮。
  西洋参甘,微苦,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既补气又生津,切成饮片泡茶饮。经济实惠一些的,亦可选用生晒参,或西洋参须、生晒参须,泡茶饮。
  黄芪甘,微温。建议用生黄芪,不用炙黄芪。
  太子参甘苦,微温。补肺健脾。建议小儿用一点。
  其他还可选用一些甘寒生津、清暑的药物,如新鲜石斛、玉竹、麦冬、天冬、南北沙参、芦根,泡茶或煎汤代饮,口味不错。
  冬病夏治中医自古就有“冬病夏治”的传统,一些虚寒的疾病,或是遇寒加重的疾病,如胃病、喘咳病、关节疼痛,在夏季伏天进行药物调理、贴敷或针灸等治疗,可延缓病情的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小儿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建议服用“参蛤散”2〜3料(一料为生晒参1两+蛤蚧1对,打成粉),5〜6克/次,每日早晨空腹温开水和服。
  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在炎热的夏季还可选择一些清暑、化湿、健脾、开胃的食物,起到食疗调养的作用。如西瓜等多种水果,菊花、枸杞、苦瓜、菠菜、白萝卜、黄瓜等具有滋阴降火作用 ;大麦、酸牛奶、苹果、山楂、西红柿、白菜、橘皮、鸡肫、火腿等具有健脾开胃作用;绿豆、赤豆、薏苡仁,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的作用。
  
  简易茶疗方
  家中可自备一些霍香、佩兰、菊花,每次各3〜5克。泡茶饮,可清热解暑。
  五汁饮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介绍的“五汁饮”,适用于热病后津气亏耗病人,一般人也可自制适量饮用。
  【具体做法】
  材料:梨 100克、鲜荸荠200克、鲜藕200克、乌梅100克、西瓜翠衣(即西瓜皮)200克。
  1.先将梨切成块,荸荠切成块,藕切成条,西瓜翠衣也切成条。
  2.将乌梅放进锅内,加水300〜500毫升,中火煮10分钟左右。
  3.煮乌梅的同时,将藕块、梨块、荸荠块和西瓜翠衣一起放入榨汁机中打出汁。
  4.乌梅煮好以后,捞出乌梅,把乌梅汤倒进碗里,最后加入榨好的汁,味道鲜美的“五汁饮”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