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

作者:归绥琪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肿瘤20%~30%,雌激素与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临床和预后,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Ⅰ和Ⅱ型。Ⅰ型占80%,多发生于绝经前和绝经后,是雌激素依赖性的,细胞分泌较好,组织形态内膜样,常由内膜增生进展而来,预后较好。Ⅱ型占20%,主要发生于绝经后,非雌激素依赖性的,通常不是由子宫内膜增生改变而来,预后差。
  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且缺少孕酮拮抗是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雌激素分泌异常致癌的可能因素有以下三类。
  
  一、体内性腺分泌雌激素
  
  较长期无排卵,导致雌激素较长时间持续刺激,缺少孕酮对抗,使子宫内膜癌病理性增加。常见情况有4种:
  1.月经初潮早(<11~12岁),且较一般女性绝经年龄晚2~3年。
  2.无排卵或少排卵的未婚、不孕或少孕妇女。
  3.具有一定雌激素分泌、慢性无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COS占25%。
  4.患有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
  
  二、体内性腺外雌激素分泌增加
  
  按体重指数(BMI)分级,超重是指BMI为25~29.9千克/米2,肥胖是指BMI≥30千克/米2。据多篇报道,不同程度的超重及肥胖均可使子宫内膜癌危险度增加2~10倍,这主要与肥胖引起激素分泌改变有关。① 皮下脂肪过多,导致血清雌激素(尤其是雌酮)增高,是致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②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三联症常表现为糖脂代谢异常,从而导致垂体功能内分泌紊乱的无排卵状态,而单一雌激素易使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态以致癌变。
  
  三、外源性雌激素刺激
  
  1.雌激素替代疗法(ERT):1979年,有研究者报道ERT的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指数达4.5~8;其5年以上者发生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将提高10~30倍,甚至指出,一旦应用ERT达1年以上者,即使停药,其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约持续10年以上。
  2.雌孕激素联合疗法(HRT):众多报道综合表明,接受HRT治疗的患者,若每月加孕激素<10天,每5年发生癌变的概率轻微升高。如加孕激素治疗>10天,癌变概率将不增加。应用21天雌孕激素联合口服避孕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可下降约40%,即使已停用口服避孕药,此保护内膜作用至少持续存在15年。
  3. 使用三苯氧氨治疗乳腺癌:三苯氧氨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在不同的靶器官可表现出类雌激素作用,也可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在乳腺癌患者应用三苯氧氨研究中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生与应用三苯氧氨的时间与累积量相关,如患者年龄>50岁,应用三苯氧胺<2年,口服剂量≥20毫克/日,定期密切随访子宫内膜厚度≥10毫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度明显增加。另有报道,三苯氧胺应用使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及预后不良危险性增加。但也有报道与其相反。如能选用第二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修饰剂治疗乳腺癌,既可改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预后,同时也不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
  (作者每周一、四全天,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