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心理危机救助有方

作者:王祖承




  人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任何人都会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遭遇困难、应激,或遭受心理创伤。但实际上应激和创伤的紧急状态本身并不直接构成危机,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而当个体面临逆境,缺少环境(社会)支持,缺乏应付技巧,不能解决问题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失望等情绪问题;由于个体不能承受极度的紧张和焦虑,发生情绪崩溃或想寻求解脱,导致情绪失去平衡,才会进入危机状态。当然,当人处于应激状态及“最低”的功能状态时,额外的、小的刺激也有可能打破平衡,使其进入危机状态。
  危机感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对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一般发生于个体遭遇到无法避免的、强度较大的应激性事件,动员所具备的应付手段失败时,存在明显的急性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个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经过重新认识和调整,大多数处于危机情况下的人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渡过危机。危机的持续时间一般较为短暂,不超过6~8周。
  
  心理危机救助六步法
  
  如果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过号召,人人学会急救救助法。这包括包扎止血、心肺复苏和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较多,目前世界上流传的最广也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危机干预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核心问题
  必须非常迅速地确定引发应激障碍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分析必须完全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第二步:保证患者安全
  在干预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安全为首要目标。所以首先应帮助患者尽快脱离灾难现场或创伤情景,尽快脱离危险。为了逻辑顺序和描述的方便,这里把保证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二步。但实际上在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问题都应该得到自始至终的重视。
  
  第三步:提供情感支持
  给患者以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管患者遭遇的经历是天灾人祸还是自己的过失所致,也不管患者当前的感受可以理解还是不合常情,一律不予评价。而是提供机会,通过沟通与交流,让患者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给患者以同情、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明确感觉到“有人在关心我”。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此时患者的思维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很难判断什么是最佳选择。觉得没有选择、无路可走。可建议患者从不同的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如对外可开发环境资源,引导患者从身边的亲朋好友中去寻找支持和帮助;对内可开启心理资源,试探新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以改变对应激源的看法,从而减轻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
  
  第五步: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帮助患者康复的节目表和时间表。虽然大多数应激障碍患者都不会反对医生替他们制定计划,但这样很可能是越俎代庖。所以,计划的制定应该让患者充分地参与,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权利、自尊没有被剥夺;使他们感觉到这是他自己制定的计划;他们感觉到既然是自己制定的计划,自然就能够付诸实施。
  
  第六步:得到患者承诺
  一定要得到患者的明确承诺,比如让患者亲口陈述:“我保证按照××计划实施”。在继续关心支持患者的同时,要用理解、同情、和建设性的方式去询问、检查、和核实患者实施计划的情况。并给予中肯、恰当的强化、支持和鼓励。
  (作者每周四下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