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怎样控制餐后高血糖
作者:张秀珍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方式的改变
合理健康的饮食,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及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是关键。
1. 合理健康的饮食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要严格长期执行。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并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饮食治疗要做到少食多餐、限制饮食总量、按食物总热量安排饮食,少吃消化快、吸收快、葡萄糖释放快的食物。像糯米、南瓜、马铃薯泥等属于高血糖指数的食物,应尽量少食用。 在保证总热量的前提下,可选择消化吸收慢、升血糖慢的食品,如荞麦、燕麦、黑麦等各种粗粮。适当补充膳食纤维,如豆类、海带、紫菜等,这一类食品在胃肠道遇水后与葡萄糖形成黏胶,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使餐后血糖水平降低,并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2. 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矫正肥胖的体型,从而改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进餐后适量的运动对降低餐后血糖大有帮助,较为适宜的运动时间是餐后60~90分钟,此时不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同时避免了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每次运动锻炼时间应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不少于5次。选择有节奏的全身性运动,使全身各处都得到锻炼,如快速走路、做操、打拳、跳交谊舞等,既能锻炼全身,又令人感兴趣,有利于长期坚持。
3. 药物治疗
对于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患者,可针对性地选择降低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使用能改善初期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或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等)。这类药物能有效地改善进食早期胰岛素的分泌,由于其起效迅速、达到血药浓度的高峰快、作用持续的时间短、其药效达到高峰的时间与患者餐后血糖出现高峰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而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低血糖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具有很好的安全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拜唐苹、卡博平)等,抑制小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延缓了肠道内多糖、葡萄糖或双糖的吸收,使来自碳水化物的葡萄糖的降解和吸收入血速度变慢,降低了餐后血糖升高,同时降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减轻餐后甘油三酯的升高,而且不易使其在下一餐前发生低血糖,以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 其主要的副作用为胃肠胀气和肛门排气增多。
4. 积极监测餐后血糖
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还可以在早期发现糖耐量低减人群和早期糖尿病患者。一般说来,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功能已下降50%,而餐后血糖升高较空腹血糖异常要早3~5年。换句话说,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3~5年,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重视控制空腹血糖。对于由于基础降糖药用量不足造成早餐后高血糖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空腹血糖,并进而使早餐后血糖明显下降。
在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每周二上午有专家门诊)
封面人物
张秀珍,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及骨矿盐分会常委、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上海市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骨质疏松组组长,兼任中华药理学、中国骨质疏松等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