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警惕蛛丝马迹,及早发现儿童糖尿病

作者:李学敏




  一旦发生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进行锻炼,而且不能尽情地享用美食,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而且,不像成人糖尿病一般是2型糖尿病多,小儿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是1型糖尿病。
  
  警惕一:婴幼儿打点滴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要考虑到糖尿病酸中毒的可能,需要分秒必争抢救!
  
  谈到1型糖尿病,李主任对于现状非常焦急。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自己的不适症状不会表达,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另外,很多家长的知识面有限,对于小儿出现什么样的表现要警惕糖尿病,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免疫力低下,特别容易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对此,现在很多基层医院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将抗生素或抗病毒药溶到葡萄糖液中打点滴以抗炎,有的孩子在就诊时仅有发烧、咳嗽等症状,但是在打点滴的过程中渐渐病情加重,甚至陷入昏迷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她提到前几天,一个1岁4个月大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因为呼吸道感染,在小区附近的医院输液,在输液过程中妈妈发现孩子呼吸困难、憋气,越来越重,叫也叫不醒了,当地医院诊断为喉炎、喉梗阻。但是这位妈妈非常警惕,立即转到儿童医院。医院对于这种不明原因昏迷的孩子,常规都做血糖及血气检测,发现其血糖竟然高达26毫摩尔/升。李主任当时发现这个孩子呼吸深长,意识不清,为典型的酸中毒症状,同时查尿糖(++++),尿酮体阳性,pH值很低,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孩子被送来的时候,还在继续输液,头孢+葡萄糖溶液。于是马上撤除,换上生理盐水。经过纠正脱水等紧急抢救,这个孩子得救了。对于这个孩子,如果没有明确诊断,而以为是脑炎或其他病,继续用葡萄糖打点滴,他的生命将很危险。目前,很多小婴儿是因为有了酸中毒,将近昏迷或已经昏迷了而被送到医院急诊时,才被发现患有1型糖尿病的。李主任一再强调,遇到这种情况,要考虑糖尿病引起的酸中毒可能,常备血糖仪,检测是非常简单的。但关键是家长和医生应有这种意识,一般只要能想到可能是糖尿病,及时测量血糖,早诊断,给予相应治疗,孩子就可以得救。这时,时间就是生命!
  当然,也有些情况是家长主动发现的。大约十年前,一位家长抱着仅两个月大的孩子,请李主任看看是否患有糖尿病。这位母亲说,一次孩子小便尿在地上,她无意中踩到了,觉得很黏,感到奇怪,于是用手指醮着舔了一下,很甜。后来经过检查,孩子果然患有1型糖尿病。这件事令李主任至今记忆犹新,非常赞赏这位家长的细心。
  
  警惕二: 儿童越来越瘦,或者尿多,要考虑可能患有糖尿病!
  
  对于大一些的糖尿病患儿(7岁以上),大多是因为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瘦、或尿多,来看病时发现的。儿童糖尿病典型的表现为多饮、多尿、消瘦。有的家长能及时发现,但也有不少是拖了很长时间才来看病,如此高的血糖长期刺激可能已造成胰腺的损害。令人惋惜。
  1型糖尿病可以在儿童的任何年龄发病。对此,李主任建议家长们,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实际上诊断非常简单。查血糖和尿糖,就可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确诊是靠血糖,空腹血糖大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或随机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都可以确诊患有糖尿病。
  那么,1型糖尿病可以预防吗?李主任介绍说,目前,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通常说它与感染、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但引起1型糖尿病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所以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也无从谈起。现在更重要的是,确诊糖尿病以后,尽力控制好血糖,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警惕三:肥胖或(和)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以及有黑棘皮的儿童,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对于1型糖尿病,我们是有些无奈,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只要加强观察,还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既然可以预防,患者和家长就应该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地做到,将疾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李主任介绍说,2型糖尿病在儿童糖尿病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近年来由于肥胖孩子增多,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肥胖或(和)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以及有黑棘皮的儿童,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首先检查一下他们的空腹血糖、C肽、胰岛素和餐后的血糖、C肽、胰岛素,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这样可以早期发现胰岛素抵抗,给予相应的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
  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孩子,一是进行饮食控制,如限制甜食与油腻食物,增加运动,降低体重,必要时根据情况选用某些胰岛素增敏剂或二甲双胍,使胰岛细胞得到休息。
  要强调控制肥胖。现在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饮食,家长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是硬塞式喂养,于是我们周围的小胖墩越来越多了。然而,家长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长胖并不是好事,因为它增大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李主任告诉我们,对于儿童肥胖的定义,比较客观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但是现在各地标准值并不统一,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肥胖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等闲视之。
  此外,对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生下的巨大儿,应该进行定期血糖监测,也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儿。
  
  (李嫔主任每周五下午有专家门诊,周二下午有特需门诊)
  
  专家简介
  李嫔,医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上海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内分泌科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及科研,尤其在小儿性发育异常疾病、矮小症诊治上有较深造诣。擅长小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