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控制糖尿病 注意护好眼

作者:王健瑚




  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分布着丰富的微血管,这是最易受高血糖攻击的组织之一。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就是由此而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致盲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
  
  病变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从早期的血管阻塞,向后期的微血管增殖和瘢痕形成发展,所有的眼底变化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结果。各种血管方面的因素如高血压,血液方面的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液黏稠度等,各种因素互相转化,使血栓形成、毛细血管阻塞,造成视网膜缺氧。高血糖使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管腔狭小缺氧,加重了视网膜缺氧。缺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血浆渗出及出血。尚存活的视网膜受到缺氧刺激后,在毛细血管闭锁区的边界处形成新生血管及微动脉瘤增殖。
  
  综合防治很重要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等多项国际研究已证明,严格控制血糖、降低血压和调脂均可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针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本身,虽然药物治疗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但现在已陆续有一些临床应用的药物对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效果,如胰激肽原酶(丽珠广乐)、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安多明)等。如果能与其他治疗方法恰当配伍应用则更为有益,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治本的意义。
  下面以胰激肽原酶为例作一介绍。胰激肽原酶曾称胰激肽释放酶,是一种肠溶片,在生物体内以酶原形式存在。其主要特点为:
  1.它是一种较好的微血管循环障碍改善剂。使激肽原降解为激肽,激肽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以有选择性地使冠状动脉、脑、视网膜、腹膜、皮肤、肌肉以及骨骼肌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从而明显改善末梢血流。使由于血液循环失常、血栓或压迫等因素造成的局部营养障碍得到迅速恢复。
  2.它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提高纤溶活性,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含量下降,降低了血液高黏滞状态,从而防治血栓形成。
  3.它还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促进水钠排泄,具有较温和的降血压作用。
  4.动物实验证实,它能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5.胰激肽原酶本身就是一种内源性物质,服用安全可靠。原则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使用方法为口服,一次服用120~240单位,一日3次。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可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确定用量,但需要长期服用。要注意的是:
  1.有脑出血和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则不宜服用。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有出血性病灶时可以服用。并可加服甘地胶囊或复方血栓通胶囊,均为中成药。用法为口服,一日3次,每次3粒,其与胰激肽原酶有协同作用。
  3.视网膜病变如需激光或手术治疗,则应及时进行相关治疗,与服用胰激肽原酶并不矛盾,而是互相配合作用,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4.如有血黏度改变,还可加服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以降低血小板黏附性作用。
  5.伴有神经病变时可加服甲钴胺片,这是一种有活性的辅酶维生素B12。口服剂量为每次500微克,一日3次。由于这种维生素B12是机体正常代谢产物,故临床上很少有不良反应。
  (作者每周三、六下午有专家门诊)
  
  在全身的微血管中,眼底视网膜血管是唯一可以通过检眼镜(俗称眼底镜)直接观察到的微血管,便捷、安全又可靠。还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能比检眼镜更充分地反映糖尿病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影响,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