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乙肝合并脂肪肝”只抗病毒难见效

作者:范建高




  【典型病例】王先生10年前诊断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其后每年肝功能复查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但HBsAg、e抗体和核心抗体一直阳性(“小三阳”),为此他非常注重保养,工作后尽管经常参加应酬但很少饮酒,体型从原来的“芦材棒”逐渐恢复正常。半年多前例行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沪上某肝病专家考虑慢性乙型肝炎,建议其注射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半年后,复查血液乙肝病毒含量较前略有下降,但转氨酶不降反升(从100单位以下升至200单位),医生嘱其继续抗病毒治疗。王先生经朋友介绍来我处就诊,考虑存在内脏性肥胖(腰围92厘米)、血脂增高和脂肪肝,结合肝活检组织学检查,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保肝药物等联合治疗,患者3个月内体重下降2千克,腰围减少4厘米,复查血脂和转氨酶恢复正常,B超复查显示脂肪肝消退。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普通成人HBsAg阳性率高达10%,随访中部分患者可发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为此,许多人视“乙肝“为猛虎,一旦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就知道“要保肝”,“要保养”,服用大量营养保健品,不敢多运动,结果体重和腰围逐渐增加,原先苗条的身材变成了“将军肚”,直至B超检查出现脂肪肝。而一般临床医生多认为,HBsAg阳性者一旦出现转氨酶增高则需应用“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最终治疗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有的病人即使侥幸完全获得抗病毒应答反应也难以让肝功能好转,肝酶不降反升。
  当前肥胖、过量饮酒与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成人慢性肝病的三大病因,愈来愈多的HBsAg“健康”携带者出现肥胖症、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合并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临床上的误诊误治现象十分常见。在此提醒大家,HBsAg“健康”携带者随访中发现转氨酶增高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肝炎活动(免疫攻击),而马上施行抗病毒治疗。事实上,肥胖症、血脂紊乱、糖尿病,以及酒精、药物和环境毒素中毒更有可能是其肝功能损害的原因,此时抗病毒治疗肯定难以起到保肝降酶的效果。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会因肥胖症、饮酒和脂肪肝的存在而大打折扣,其巨额医疗费用和药物副作用也让患者不堪重负。
  不管肝功能损害的成因如何,肝脏损伤如果迟迟得不到缓解则均可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为此,这类患者需要找大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肝病专家就诊,尽早明确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并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戒酒和减肥有时会获得意外的收获。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差。
  慢性肝病患者平时更需要注意节制饮食,少食油腻,每餐只吃七分饱,限制饮酒,适当锻炼,保持理想体重和良好体型,避免在原有肝损伤的基础上发生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者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有特需专家门诊。)
  
  【专家简介】范建高教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脂肪肝网www.zhzfg.com主编、上海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长、国际动脉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亚太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原发性肝癌预防和监测专家组成员。
  擅长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