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警惕脑卒中后抑郁症

作者:陈 斐




  【专家简介】陈斐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于锥体外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等以及脑血管病的诊治和预防。对各种原因的头痛、癫痫、运动神经元病、脱髓鞘病亦有一定研究。 着重于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不仅导致生理上残疾,而且对患者认知、情感等心理状态也有较大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脑卒中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
  脑卒中后,患者如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症状持续2周以上,则被称为脑卒中后抑郁症,英文简称PSD。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国内约为47%,国外为20%~70%。
  脑卒中后抑郁症可以发生在脑卒中后数小时到数天,可持续到脑卒中后1~3年。国外学者曾用“卒中后情感障碍”来描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引用了脑卒中后抑郁这一概念。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把脑卒中后抑郁症定义为器质性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型,或称为由于卒中导致的以抑郁为特征或伴有重症抑郁样表现的心境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症按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两类:
  
   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兴趣减退、思虑过度、情绪易激惹等。
  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焦虑、早醒、兴趣丧失、思维迟缓、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有濒死感及自杀意念。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分泌明显减少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这些药物虽然疗效肯定,但仍有不易解决的问题,起效慢,副作用多,如口干、便秘、嗜睡、恶心、厌食等,且耐受性较差。另外,这些药物大多价格昂贵。
  中医药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乌灵胶囊是目前用于治疗抑郁的中药制剂,其化学成分与天然乌灵菌相似,主要含腺苷、多糖、甾醇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色氨酸、赖氨酸等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不仅参与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在生理浓度下,还参与神经突触兴奋性信息传导,与长时程突触增强现象密切相关,从而促进学习记忆形成。
  国内众多文献报道,乌灵胶囊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有良好效果,其效果与三氟噻吨四甲蒽丙胺(黛力新)相当,并且与氟西汀(百优解)、帕罗西汀(赛乐特)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合用尚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可加快起效,增强疗效。
  (作者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有专家门诊)
  
  自杀企图是脑卒中后抑郁最危险的症状,可出现在脑卒中后早期或恢复期。脑卒中后抑郁症除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妨碍其神经功能康复,不利于患者康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转归,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