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0期

“闹翻天”之谜

作者:姚鑫山




  男孩小A,10岁,正在读小学。别看他个子不大,学习成绩也非常的差,却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大王。家长和学校的老师伤透了脑筋,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就是拿他没折。小A还因自己的“英雄事迹”得了个“闹翻天”的称号。
  “闹翻天”在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表现出调皮捣蛋的“天赋”——欺负同伴、上课不专心听讲、骚扰同学、顶撞老师的行为几乎天天有。上小学后,他越来越离谱,上课过程中经常旁若无人地来回走动、大声喧哗,根本不听老师的教训,有时还走出教室到操场去玩耍,甚至跑到街上去游荡一整天。老师把他找来进行教育,他反而大声辱骂甚至殴打老师。有一次,“闹翻天”因逃学被老师批评后,竟抓起老师的手臂狠狠地咬了一口,把老师的手咬得鲜血淋漓。更大一些,“闹翻天”开始强抢同学的学习用品,也不用,而是随地乱扔,有时甚至去偷东西;喜欢说谎话说大话;在家里常常把表兄妹欺负得大哭,受到妈妈的批评后动辄离家出走;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破坏行为变本加厉。
  去年,“闹翻天”的爸爸因意外去世了,由母亲单独抚养,他更加难以管教起来。他的妈妈只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即使在心理诊所里,“闹翻天”仍不失本色,口无遮拦地大声说话,东摸西摸,搞怪动作多多。经身体检查、IQ测试、行为量表测试等检查后,“闹翻天”被诊断为“品行障碍”。
  心理点评:
  品行障碍是一种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行为障碍。对品行障碍,我们不能光从品行上做表面文章,而要看到,隐藏在孩子品行障碍深处的往往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人的外部行为都是由他的内部心理所支配的。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品行问题习惯于从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看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只重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忽视心理疏导,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位“闹翻天”在学校里欺负同学、顶撞老师、我行我素、无规无矩,实质上是一种人格障碍的表现。所以,应该给予心理疏导,即在心理上对其进行帮助。
  这样一个仅仅10岁的小学生,为何竟有诸多的人格障碍呢?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忽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习惯于把个体的心理问题和整个心理生态环境脱离开来研究问题。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孤立地加以分析,并试图孤立地予以解决,这实在是一种落后的教育观与方法论。
  国外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与周围的心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即存在着心理上的生态环境。根据这一理论,中小学生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成人的教育有很大的关联。成人的心理不健康、教育方式不正确,往往对中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家庭或学校教育的失误。因此,要矫正学生的品行障碍,光从学生身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研究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上有哪些失误之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闹翻天”的品行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他从3岁就表现出行为问题。如果学校、家长、心理诊所只是从学生身上看问题,并据此对他进行教育、批评、帮助,把注意力全放在学生的身上去分析、去教育,而忽视从产生该生品行障碍的心理生态境环去研究,其效果肯定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所以,对中小学生的品行障碍的改变,一定要注重整个心理生态环境的研究。
  为了减少中小学生品行障碍的出现,在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必需要关注成人的心理健康与科学的教育方法,优化成人的心理环境,也就是优化心理生态环境。抓住了这个就是抓住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笔者大声疾呼: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地成长,请家长、老师、社会上的成年人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重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