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1期

激素替代疗法,用?还是不用?

作者:冯桃莉




  苏珊,快60岁了,某电视台摄影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感到非常焦虑和困惑。10年前,当她快到绝经期时,医生建议她开始激素替代疗法。
  “我没有任何症状,”她回忆说,“但是医生推荐说激素疗法对健康、骨骼和心脏有好处。”吃了几年的药之后,妇产科医生建议她停药。毕竟,有很多报道说,激素替代疗法可能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她母亲和姨妈就因此而得过乳腺癌。随后,她又征求了其他医生的建议。可是,医生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因为在7月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的新闻公报称:激素替代疗法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长期服用激素会增加女性患心脏病和乳腺癌的危险。
  苏珊对最新的报道半信半疑:“我可以通过激素替代疗法感觉到青春的痕迹,假如我的皮肤变粗糙了,我的头发掉了,怎么办?”她担心地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象我这样年龄的人不知道该听谁的。”
  李晓,58岁,在上海工作,已经下决心停止服用激素。“我虽然没有乳腺癌、中风或心脏病,”她解释说,“但是我非常紧张,每位妇女都在危险的边缘。”
  另外一些一直怀疑服用雌激素的人说:“我不反对服用雌激素,但是我们必须接受绝经是女性的生理过程;而不要用药物去抗拒它。绝经后,女性失去了女性的身体的说法非常荒诞,而且带有性别歧视。”
  面对这让人迷惑和费解的事实,作为一位长期在妇产科工作的医生,我有义务谈谈我的看法。
  人体内的激素,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幼童时期,由于体内没有性激素,如果不观察其生殖器,人们难以辨别其性别。到了青春发育期,体内产生了性激素,于是人们十分容易地从外观上区别出是男性还是女性。到了更年期,犹如夕阳西下,性激素水平日益低下,于是人体逐年衰弱。对于女性来说,就产生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等症病。当她们去医院求医时,医生会针对她们雌激素水平低下的原因,采用补充雌激素的方法(称为激素替代疗法,英文缩写HRT)来进行治疗。但是,最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停止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认为它使乳腺癌、心脏病等发病风险增加,这引发了一些患者的不安。那末,激素替代疗法到底是用还是不用呢?
  我的回答是用,但必须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不能滥用。
  其适应症为:更年期综合症;泌尿生殖道和皮肤退化;更年期情绪低落;良性妇科肿瘤卵巢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预防绝经后的骨质疏松;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除外妊娠);月经周期紊乱。
  其禁忌症为:妊娠、哺乳、严重的肝功能损害、黄疸;既往妊娠期间有持续性瘙痒;既往或现有肝脏肿瘤;子宫肌瘤、卵巢或乳腺肿瘤,或疑患这些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既往或现有血栓栓塞性疾患;伴有血管损害的严重糖尿病;镰刀状红细胞贫血;脂肪代谢紊乱;妊娠期疱疹史等。
  在美国进行的关于激素替代疗法的临床试验。其研究目的是评价绝经后妇女长期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的受益/风险比。研究对象为50~79岁(平均为63岁)的绝经后妇女。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心血管疾病(非致死性的心肌梗死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及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髋骨骨折、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卒中、肺栓塞及其它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等。所报道的研究结果是众多研究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研究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没有全面总结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的优缺点。
  此外,必须提醒注意的是,在美国和我国相当一部分妇女群中,激素替代疗法是长期使用,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假如使用时间超过4年,其引起心脏病、乳腺肿瘤的风险性增加。
  可以这样讲,激素替代疗法对改善绝经期症状是其它药物无法替代的。但是,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前要做一系列检查(如妇科检查、乳房检查、内分泌测定,B超监测子宫、卵巢等)。使用过程中定期复查。而且,激素替代疗法应用要个体化,包括剂量、配伍方案、使用时间等,需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应立即停用:首次出现偏头痛、或发作频率增加的严重头痛、突发性感觉障碍(如视觉或听觉受影响)、首次发现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症状(如四肢疼痛,肿胀严重,无明显诱因在呼吸或咳嗽时刺痛)、胸部疼痛或弊闷感、黄疸、肝炎、全身瘙痒、癫痫发作次数增加、血压明显升高、妊娠等。
  在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前,如果患下列疾病,应事先通知医生:糖尿病、高血压、静脉曲张、耳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癫痫、卟啉症、手足抽搐、小舞蹈症。如果必须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的话,应在严密观察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