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1期

健康在线

作者:佚名




  洗血洗肺能养生?专家称洗器官有害无益
  据中新社报道,洗眼、洗血、洗肠、洗肺……如今人体每个器官几乎都能洗。尽管花费颇多,不少人却乐“洗”不疲,南京街头的美容院也纷纷上马“洗”业务。难道健康是洗出来的?有关专家的回答是,正常人洗眼、肠、肺等器官对身体有害无益。
  据专家介绍,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自我保护功能。如眼睛有自我清洁机制,有异物就会出现闭眼反射,或是流出眼泪将异物冲洗出去。只有当眼睛受到酸碱液体的化学性灼伤,单靠自我清洁机制已不能补救,这时才需要洗眼。再比如洗肠,其实人的身体都具有排除大部分滞留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的功能,对于自身解决不了的毒素,如铅、汞等元素,洗肠也是洗不掉的。
  对于“洗肠具有美容功效,还能延年益寿,并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预防结肠癌”等“一洗就能洗掉百病”的传言,有关专家认为没有科学依据。他们说,“对症下药”是医学上的起码道理,这么多不同的疾病怎么可能一洗了之?
  专家介绍,洗眼、洗血、洗肠、洗肺等方法是临床治疗手段,只能用于病人而不是正常人。如洗肺对尘肺病人有很好疗效,还能治疗严重的呼吸道感染、肺泡蛋白沉积症等疾病。洗血能帮助慢性肾衰、慢性肾炎、急性中毒等病人排除毒素和废物。作为医疗行为,这些疗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对操作条件要求也非常严格,稍一疏忽,极易感染。胸科医院的专家介绍,像洗肺,洗者需全身麻醉,先将一肺关闭,用无菌生理盐水灌洗,洗完一肺再洗另一肺。
  如果正常人胡乱洗各种器官,对身体将有害无益。如洗血,在排除有害脂肪的同时,也会丧失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有益成分,还有潜在过敏反应。更何况,洗得越勤,“脏”得也越快,对洗的依赖性也越强。一个人如果长期依靠洗肠排便,时间长了,势必会使自己的肠道失去排便功能,同时还会影响肠道自然存在的内环境,导致各种继发性疾病。
  为此,专家们提醒市民,洗血、洗肠等疗法无论多么时髦,它终究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而不宜看作是一种保健方式。要养生必须从改变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入手。
  
  血粘度高慎吹电风扇
  
  血粘度增高者,极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血栓形成。尤其在旅途疲劳和炎热汗液大量流失之后,不停地对着电风扇吹,很容易使已浓缩的血液失水,变得更粘稠,造成严重后果。此外,电风扇吹得过强过久,会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打喷嚏、流眼泪等不适症状。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患者若不注意,可能“吹”出意外。《天津老年时报》
  
  留神!查近视也会传染艾滋
  
  南方都市报讯,记者从中山大学眼科医院获悉,泪水也能检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可能会通过眼科医生的操作传染给病人。在世界上首次从泪水中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美国专家陈之昭博士建议,眼科医生在为病人检测时要消毒,防止检查近视也会传染艾滋病这样的事发生。
  陈博士指出,人体有三个器官——眼球、睾丸、大脑对大部分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往往迟于其他器官被感染。因此在长达11年的潜伏期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常常因患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而到医院诊疗,这样的病人实际病情已很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是艾滋病人,将在4~6个月后死亡。此外,由于泪液会传染艾滋病毒,因此临床医生应当提高警惕,注重严格消毒,在操作中避免艾滋病在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临床眼科医生为每个病人检测前应洗手擦干,对接触到病人眼球的检测仪器要进行彻底消毒。
  
  咳嗽能缓解突发性心脏病
  
  新闻晚报报道:上海同济医院心内科罗明主任认为,咳嗽对某些突发心脏急症有缓解作用。如阵发性心动过速时,病人会出现心脏区域疼痛、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不省人事。此时,患者若主动咳嗽,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肌对氧的利用,使病情得以缓解。当患者突发心跳过缓并伴有低血压时,如果连续反复地用力咳嗽,就能促使心室收缩加快心跳。
  罗主任还强调,虽然部分突发心脏急症的患者采用咳嗽的办法,能够有适当缓解作用,但是如果有家属在场,最好是采取用拳头适度敲击心脏部位的方法,在临床上,医生也常用这个“搏击心脏复苏术”,急救心脏病突发的患者。此外,当病人通过在家中自救使病情好转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防复发。
  
  研究表明:吃蒜防肠癌
  
  一天吃半粒生蒜能预防肠癌。研究人员早已发现,生蒜能刺激肠产生酶,从而消除肠里的致癌物。不过,研究人员无法断定需要产生多少酶才会有效。但他们现在发现,有效的每日进食量约半粒生蒜也同样有效。而且蒜最好是生吃,如果你煮熟了才吃,就必须比生吃的多8倍。
  我国专家认为,生蒜能否预防肠癌,国内至今无人做过此项研究,也缺少一定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外专家的研究有一定的道理,生蒜本身是种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具有一定的排毒杀菌、降血脂作用,因此常吃对身体会有好处。
  
  天气转凉当心“面瘫”
  
  新华网消息,天气转凉,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医疗专家提醒说,导致秋季“面瘫”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突然转冷,感冒患者增多,而感冒是面神经麻痹的一个主要诱因,甚至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后遗症。
  据专家介绍,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面瘫”的发病率为4.26‰,寒冷是造成此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北京地处北方,天气寒冷,人口众多,因而面瘫患者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据悉,多数面瘫患者患病前无明显征兆,少数患者在患病前会出现面部酸、麻、刺痛、头痛、耳后痛等症状。
  预防“面瘫”首先要注意面部保暖,乘车时应注意将车窗关闭,以免受凉,尽可能少到人多的地方去,从而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此外,治疗面瘫的最大难点是无法恢复受损的面神经,因此急性期“面瘫”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
  
  长时期便秘乳腺癌找你
  
  长期便秘为什么易发生乳腺癌?加拿大多伦多癌症研究所的专家发现,便秘者的粪便中存在一种致突变原。经测定,该突变原与目前已知的几种致癌物质类似。这种致突变原经肠道吸收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相对敏感的乳腺组织,这样,发生乳腺癌的可能性就明显地增加了。
  为了预防便秘的发生,妇女在平时应注意合理进食,减少脂肪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每晚睡觉前,最好能揉腹10-15分钟,以刺激肠道蠕动。每天清晨饮一杯温开水或淡盐水,有效地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蜂蜜、芝麻、大枣等对妇女来说,不仅有滋补、美容的功能,还能起到润肠通便作用,可适量食用。经常性便秘的妇女,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些润肠药物,中药蕃泻叶有缓泻作用,可每日用3-5克代茶饮用。用胖大海2-3枚浸泡后加糖少许炖服,对缓解便秘也有一定效果。
  
  9种常用药有较重不良反应 专家提醒谨慎使用
  
  中新网消息,在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日前发布的第二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9种常用药因疑有较重不良反应而被通报,有关专家提醒病人在服药时要谨慎。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指出,元凶并非药物本身,关键在用药不当。他建议病人用以下药物时暂用可替代药替代;没有替代药的,千万在医生指导下,先看清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结合自身实际再用药,老人、儿童、孕妇尤其要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药。
  感冒通(片剂):警惕出血性不良反应。该药可疑不良反应病例有:消化道出血、血尿、过敏反应等。建议老人、儿童、肝肾功能下降者、有出血倾向及对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组胺药过敏患者慎用。
  龙胆泻肝丸:当心损害肾。作为由龙胆、柴胡、关木通等多种中药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中关木通里的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肾脏毒性。建议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下降者慎用,尤其治疗期间注意肾功能监测。
  阿斯咪唑(片剂):会引起过敏性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反应。有研究表明,这种长效、无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有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应禁忌与酮康唑、红霉素等多种药共同使用。同时,肝功能严重异常、QT间期延长或服用QT间期药物、电解质异常及使用导致电解质异常利尿药的病人应避免使用。
  酮康唑(片剂):当心损害肝。作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它被怀疑引起肝损害和过敏性疾病,是引发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药物之一。
  安乃近(片剂、注射剂):可能引起休克虚脱等严重不良反应。它的严重不良反应在20世纪70年代广受关注。建议仅限于其它解热镇痛药无效的患者短期使用。连续用一周以上,请加强血象监护。
  甲紫溶液:可能致癌、体外诱导细菌及细胞突变。该药是从染料而来的消毒防腐药,民间广泛用于皮肤、粘膜炎和鹅口疮的局部治疗,甚至内服用来驱蛲虫。建议在破损皮肤、粘膜、创面上谨慎使用。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当心寒战、高热、皮疹和过敏性休克。该药临床用于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伴有的记忆减退、注意力集中障碍等症状。
  噻氯匹啶(片剂):当心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不适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使用本品时要注意血液学监测。
  氯氮平(片剂):当心粒细胞减少症。作为常用抗精神病药,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等,易发生粒细胞减少,且死亡率较高。建议医务人员使用时前三个月注意每周检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不法商贩用尿泡海鲜
  
  据大众健康报报道,四川省成都市青石桥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称自己不久将退出海鲜市场,出于良心受谴责,他给记者抖出了一些“内幕”。
  他指着水箱里的虾对记者说,如果没有氧气泵输氧,虾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会死去,但往水里注入氨气,或者加入一些尿在水中,虾就至少可以活上一天多。他讲道:“买氧气泵需要资金,而氨气和尿液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接着,这位老板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盆子,从水箱里取出一条基尾虾放了进去。在没有氧气泵输氧的环境中,虾反而更活蹦乱跳了。“这盆水里就是有一定的尿液。不光是虾,一些大闸蟹也被‘节约成本’的贩子做了同样的手脚。”他演示完后强调说,“市民买到氨气、尿液接触过的虾、蟹,在清洗时会感觉有一股异味。而且吃这样的虾肉和蟹肉,肯定有损身体健康。”
  在另一个水产市场,记者来到一家卖海鲜的店铺前,几盆虾、蟹在平静的水盆里活蹦乱跳。记者凑上前低头仔细嗅了嗅,闻出水中有一股尿臭味,于是问老板:“这虾是不是用尿泡过的哟?”老板连忙凑过来小声说,“都是内行嘛,给你少点价!”
  对此,记者向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据该站负责人介绍,用尿液泡过的虾、蟹如果浸泡时间过长,尿液会进入海鲜产品的身体,单纯用水是冲洗不掉的。人吃了之后,对身体健康有害。
  
  当心:健康咨询讲座也有医药“托儿”
  
  光明日报消息,浙江绍兴年近八旬的谢老最近总觉得腿脚不灵、行动不便,又加上原来的关节炎等老毛病,常常感叹“人老了,动不了”。一次他在广播里听到某教授在介绍“华盛治疗仪”,说是“此治疗仪除了有物理治疗仪功能外,独特之处在于药物和物理治疗相结合,中西结合,经过皮肤透皮吸收,使药物因子直到病灶,能有效恢复人体生理机能”,又听到多名患者打进热线“表扬”此治疗仪,谢老便马上催子女去杭州购买。
  这些产品的功效真像广告中说的那么神奇吗?打进热线的“热心”听众为什么个个争着“表扬”?最近,浙江省工商局发出了第五号广告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电台讲座中的“专家”广告。据工商部门检查发现,一些电台在开办的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栏目中往往通过主讲的医生、专家,在讲授保健和医疗、医药知识的同时,采取答听众问的形式,以专家或患者的名义对推销的药品或保健品的功效进行夸大宣传,不科学地断言和保证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
  比如,“华盛治疗仪”广告中有“患者”打进热线说,“我的爱人以前有肩周炎,治疗两个多月就好了。”“我以前有关节炎,治疗两三个月,差不多治疗好了。”“感冒和小毛病治疗两三次就好了。”另有一“患者”则称,“我认为华盛治疗仪是很好的,奇迹出来了,六个疗程后,声带不哑了,到医院复查后没有息肉了”。节目中,又有别的“患者”称该治疗仪医好了肺炎、骨质增生等病。一个治疗仪如此神通,竟包医多病?据工商人员介绍,这类广告借“患者”之口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很多内容涉嫌虚假。
  
  控制胆固醇每天吃个鸡蛋的学问
  
  对控制胆固醇摄入量来说,每天吃1个鸡蛋胆固醇是否超标,美国心脏学会专家最近对此有了专门解释。
  有人问,每天吃1个鸡蛋胆固醇会超标吗?由于1个鸡蛋约含213毫克胆固醇,只要是有限制地进食其他含胆固醇食物,如肉、禽和乳制品,那么吃1个鸡蛋胆固醇的摄入量就不会超标。问题是,假若这天吃了1个鸡蛋,又在早餐的咖啡中加1汤匙稀奶油,午餐吃1个火鸡三明治,晚餐吃1份烤牛排(约30克),这一天就摄入了510毫克胆固醇,自然大大超过了300毫克的限量。因此,要是吃了1个鸡蛋,就必须改吃不加奶酪的蔬菜和大量水果、全麦、低脂肪制品及少量的瘦肉、禽类、鱼,这样胆固醇是不会超标的。《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