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2期

PCP不等于艾滋病

作者:龙启才




  1994年,一夜之间,一曲《大中国》让我们认识了红遍大江南北的高枫。2002年,又是在一夜之间,又是高枫,让一种叫PCP(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疾病变得家喻户晓。那么,PCP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PCP是否就象部分媒体所说的可以和AIDS(艾滋病)划等号呢?
  谈论PCP,首先应该了解卡氏肺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是1909年由一个叫查格斯(Chagas)的外国人,首先在豚鼠肺组织内发现的一种单细胞生物,而囊虫是多细胞性的寄生虫。卡氏肺孢子虫有两种型体,一种是多态型的滋养体,另一种是椭圆型的滋养体。一般认为,其传播途径与咳痰飞沫直接传播有关。人们通过吸入空气中卡氏肺孢子虫包囊而感染,滋养体寄生于健康人的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泡间隙内,个别病例可累及心包、心肌、心内膜、骨髓、肝、脾、结肠、胃、淋巴结等处。当人体抵抗力减退时,寄生在健康人的肺泡中孢子虫大量繁殖,阻碍气体交换,而导致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发生。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机会感染”。
  卡氏肺孢子虫在婴儿引起的肺炎称婴儿型或流行型(又称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在成人引起的肺炎称成人型或散发型(又叫低反应性肺孢子虫病)。PCP多数感染者无任何症状,它起病急,发热、干咳、呼吸困难、气促和心动过速,偶见多痰或紫绀,肋间凹陷或胸、腹痛等,常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AIDS患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前驱期较长,平均40天,长的可达1年。除上述症状外,还有体重减轻、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热。眼底视网膜可见具有特征性的“絮状”斑点,肺活动量减少,一氧化碳扩散能力降低和气流率增加,最后患者可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而死于呼吸衰竭。PCP的死亡率约60%。
  尽管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死亡率高,但及时治疗至少可以挽救60%-80%的病人的生命。对这种肺炎,理想的治疗应包括抗病原体的特效治疗、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和提高宿主免疫状态。在高枫病危时,有好心人曾激动地献出“特效药”的秘方,这种“特效药”叫复方新诺明(商品名为百炎净)。据说当时这位好心人的儿子用后,一天比一天好,所患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已基本被控制了,希望高枫能和他的儿子一样幸运。
  复方新诺明(又叫TMP-SMZ)由三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组成,投放市场已有半个世纪,是一种很普通而又廉价的中效磺胺类药。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治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目前疗效较好、临床最常用的抗卡氏肺孢子虫。
  治疗卡氏肺孢子虫病,可口服也可注射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每日4次;体重不到32千克的小儿,每次用SMZ25毫克/千克,TMP5毫克/千克,每日4次;体重大于32千克者剂量同成人。静脉给药剂量同口服,需以葡萄糖溶液或盐水稀释后给药。疗程3周。如果病人对复方新诺明的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时,可改用戊烷脒,使用该药约70%的病人可以改善症状和体征。但因复方新诺明无效而改用戊烷脒者仅10%有效,而由于不能忍受磺胺不良反应而改用戊烷脒者90%以上有效。缓慢静脉滴注戊烷脒(4毫克溶于200毫升的5%的葡萄糖盐水中,60~120分钟滴完),也可采用喷雾吸入。治疗有效的标志为患者主观感觉好转和气促减轻,治疗结束后仍要预防用药。
  寄生虫学家倾向于把卡氏肺孢子虫纳入原虫类,因此用抗疟原虫的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阿托喹酮是抗疟原虫药,在美洲治疗中度PCP,每次口服750毫克,每天3次,连服21天。另一个抗疟药伯氨喹联合氯林可霉素,也可用于治疗PCP。口服伯氨喹30毫克,氯林可霉素600毫克,每天3次,共用3周,疗效与复方新诺明相当。此外,三甲曲沙或甲酰四氢叶酸静脉滴注也有一定疗效。
  卡氏肺孢子虫侵入免疫系统作用于正常人的肺部后,肺部吞噬细胞便会大量繁殖,以便攻击孢子虫。若免疫系统有缺损,则吞噬细胞完全失去作用。最近,有科学家发现影响吞噬细胞作用的关键是GATA2基因,只要去除GATA2基因,吞噬细胞就会丧失功能。如能将GATA2基因放入免疫缺陷患者肺部的吞噬细胞中,就能重新激活防疫功能。
  不管是AIDS还是非AIDS患者,只要其免疫力低,都有机会感染PCP。AIDS患者并发PCP的机会约50%~60%,非AIDS的患者约30%。所以感染PCP并不等于一定就患上AIDS。从这个角度讲,高枫有可能背了“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