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2期

七年求医问药艰辛路

作者:佚名




  1994年,我儿6岁时,因服解热止痛药半片,药物过敏,发展到全身剥脱性皮炎,体温连续半个多月的高烧。后经激素滴注和输血治疗,转危为安。我们考虑到激素反应较重,一个月后就停用了。但是小儿的两眼却出现高度充血水肿,双眼结满白色分泌物,结膜发红,滤泡增生。我们走遍福建省大医院眼科,均诊断为"眼结膜炎"。点滴了无数种眼药水,抗过敏的、消炎的,国产的、进口的,花费数万余元。结果小儿两眼仍结膜发红,眼裂结满了白色分泌物,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时过7年还是如此。
  小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特别爱念书。眼发红时,分泌物团团围住双眼,视力模糊,他就用一只手捂住眼睛做作业,非要把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才肯休息。我们当父母的,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下决心一定要治好小儿的眼睛,于是不断就向新闻媒体求医问药。
  我们先向省级卫生报求医,前后去了两封信,都石沉大海。我非常失望,我家订阅该报已长达六年之久,连个求医问药也不予答复。一气之下,我们从此再也不订阅该报刊了。2000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来南平专治白内障,我速带儿前去求医,一扫过去那种"结膜炎"的结论,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联系病史,我觉得这个诊断是正确的。2001年,我又向某都市报求医也未回信,去电话咨询,回答"我们查一下",以后再也没有回音。后我又向《中国乡村医生》杂志求医,这次有了回电,告诉我到北京同仁医院诊治。有了回话,我感到很满足。
  2001年,报刊杂志征订目录上,我看到了《家庭医药》杂志,便订了半年。收到了创刊号,觉得该杂志焕然一新,有特色。我带着试试看的心情,向该编辑部发出求医信件,意料不到,没多久一封编辑同志亲笔回函飞到我手中,告诉我到青岛眼科研究所找谢立信教授医治,并附上联系地址、电子信箱、电话……年初,我又把我儿病情详细介绍给《家庭医药》,该杂志即发表了我的来信,并配有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教授王振平写的《过敏性结膜炎是可以治好的》文章以解答我的疑问。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家庭医药》真是和读者心心相印,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啊!我于是向广大农村医务工作者推荐了这本实用、权威的杂志。
  今年暑假,我不远千里从福建到山东青岛眼科研究所求治,经眼科教授谢立信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他劝我不要再东奔西走了,只要按他的方案治疗,坚持一个月,肯定会好的。
  回到家后,我按照谢教授的医嘱治疗了一个月,我儿的眼疾已基本痊愈,眼睛也明亮了。现借《家庭医药》杂志告诉谢立信教授,我儿患了七年的过敏性结膜炎,让您一个处方就解决了,真是谢谢您了,教授!同时还感谢《家庭医药》杂志为我介绍了这位名医!您们注重将作者、读者、编辑的心融合在一起,这实在很难得,我想,我这一辈子已和《家庭医药》结下缘了。
  (福建省南平市环城南路85号上洋卫生所 占永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