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症
作者:哇维菲
美丽娇弱的大三女生小柳,近日痛苦地向心理医生倾诉,这段时间家里学校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搅得她坐立不安,胡思乱想,让她总感觉心烦意乱,常有一种莫明的紧张,还伴有失眠、多汗等症状。这种情绪驱不走,理不清,越想越烦躁,真“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不知中了什么邪?
经过诊断,这位女孩并没有中什么邪,而是患了焦虑性神经症,也称焦虑症。焦虑症同抑郁症一样,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障碍,正常人群的发生率在2%~5%之间。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明确指出,焦虑症包括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所谓惊恐发作,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以反复发生的心慌、胸闷、气急、四肢发抖、出汗为主要表现,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临床上,病人首先感觉到的是自己患了“心脏病”,所以会多次到心内科就诊,作心电图检查,除“窦性心动过速”外,其余指标均显示正常。
广泛性焦虑障碍(英文缩写GAD)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莫名的紧张不安,担心身体得病,担心不幸会降临,以及不能静坐、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激惹、肌紧张和睡眠障碍;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躯体症状:心悸、出汗、血压升高等,症状一般持续至少6个月。中国心理健康研究所调查显示:GAD的年患病率为30%(包括共病),终身患病率为4.2%~6.6%。美国哈佛布朗焦虑研究小组的资料表明:不同的GAD发病年龄与其是否为首发或继发焦虑障碍有关。首发焦虑障碍,GAD的发病年龄可能早在13岁左右;继发焦虑障碍可能在30岁上下。GAD的平均病程可能为20年,症状可长期存在,但不一定持续发作,因为焦虑症状常表现为反复无常。
焦虑症的根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首先是遗传;第二,童年的某些经历、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等因素常会增加焦虑症的易感度。那些被认为害羞、压抑、内向、谨小慎微和胆小的孩子,对不熟悉的情景常会产生压力感,在新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要比胆大的人表现得更容易激动(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第三个因素是成人后的某种特定环境触发了焦虑症的易感性。
焦虑症以往多用药物治疗,三环类药物如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均被证实有良好的疗效。近几年来,一些新型抗抑郁药(英文缩写SSRI)陆续问世,如帕罗西汀(赛乐特)、氟伏沙明(兰释)也被证实有良好的疗效。由于SSRI类药物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所以专家们倾向于将SSRI类药剂列为治疗焦虑症的首选。
而今,临床上采用药物加精神心理的综合治疗,已成为趋势。精神分析治疗,可使患者找到童年经历中的阴影;采用行为治疗,则有助于矫正患者的回避行为……因此,现阶段治疗焦虑症,选用综合的方法应是最有效的。
肿瘤穿刺后会“跑”吗?
近段时间,做皮鞋生意的陈先生就遇到了烦心的事情:他的大腿上长了个肿瘤,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医生建议他做穿刺实验,可听朋友说穿刺会“打草惊蛇”,引起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吓”得陈先生迟迟不敢接受这一针。
其实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检查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检查水平的日益提高,肿瘤的诊断已不再困难,而肿瘤穿刺组织学检查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它可以确认肿瘤的组织学分类,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有效。肿瘤穿刺通常使用特制的穿刺针,但体表和较浅部位的肿瘤也可用一般的较细针头穿刺,如甲状腺、乳腺等部位。对于较深或隐蔽部位的肿瘤,目前广泛应用超声引导细针取样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超声引导,可避开人体重要血管、脏器,监视穿刺过程。这一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确诊率高,对胸腹肿瘤的确诊率可达90%。
肿瘤穿刺的优点毋庸置疑,但生活中像陈先生那样,担心穿刺引起肿瘤扩散和转移,而不敢接受检查的大有人在。从理论上讲,对肿瘤的刺激,包括针刺、切割取活组织,以及用力揉搓、挤压等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脱落转移(癌细胞一般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直接种植方式转移),“跑"到其他器官继续繁殖生长,形成同样性质的肿瘤,这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在正常操作下穿刺不会引起癌细胞的转移。首先,超声引导穿刺,可选择安全的穿刺途径及穿刺点,穿刺时就能最大限度避开和减少途经组织,如对胰、脾、肺等的直接穿刺。其次,选用的穿刺针具,细而精致,在超声引导下可准确穿入。此外,穿刺之后医生都会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所以一般情况下,穿刺不会造成肿瘤转移。需注意的是,有出血倾向、大量胸腹水、位于肝表面较大的肿瘤、动脉瘤、嗜铬细胞瘤等病症应禁忌穿刺。
因此陈先生的疑虑,完全可以打消。如果因恐惧而拖延时间或采取不恰当的治疗,肿瘤反倒会 “跑”,那就麻烦了。笔者建议肿瘤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诊治,不必过多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