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小儿舌头现“地图”

作者:洪昭毅

  广西河池韦朝金先生来信说,他的小孙女刚出生不久就发现有“地图舌”。开始是从舌根部生一些小白点,后逐步扩散,直到舌尖才自然消失。后又反复出现。到医院检查,说是缺锌引起,开给葡萄糖酸锌,服一段时间就好一阵子,但不久又恢复原样,每次扩散周期约2个月。小孙女现已2岁4个月,请问该怎么办?为此,本刊特约请儿科专家解答。
  有些小孩的舌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小区,小区内舌质发红,没有舌苔,其周围的舌粘膜呈灰白色的隆起,好似一张地图,故称为“地图舌”,医学上则称为“良性游走性舌炎”。该病变可以相互融合,而且经常变换位置。
  在幼儿中,“地图舌”并不少见,6个月至3岁的小儿约占5%;3~7岁为1.8%;7岁以上仅为0.5%;10岁以后便很少见了。
  引起地图舌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医学界还不十分清楚。但调查表明,本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同胞中有地图舌病史者,患病率分别为6.8%和10.5%;而亲属中无此病者,患病率仅为1.14%,两组之间差别非常明显。此外,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如患有哮喘、湿疹,地图舌的患病率可高达66%,而且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表示过敏的重要指标之一)明显增高;而同年龄无过敏体质的小儿,地图舌的患病率仅为3.2%,可见,两组间的差别也很大。
  若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发现地图舌患病部位舌粘膜表层的丝状乳头萎缩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常常有血浆渗出,细胞脱落。其中央红色部分也聚集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部分中性粒细胞,同时伴有血管扩张、充血。地图舌周边隆起的边缘是由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细胞和坏死的表层细胞堆积而成,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小脓肿。用薄玻璃片压迫病变部位进行脱落细胞检查,可见舌粘膜表皮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而且深层细胞也有类似的坏死现象。患儿唾液的酸碱度与往常及比健康小儿的唾液相比,明显偏酸性。
  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学者们认为地图舌实际上是舌粘膜表层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常常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正常舌粘膜表层的蕈状乳头和丝状乳头的代谢非常活跃,经常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氧化过程一旦发生障碍或缺乏某种营养素,便可使舌粘膜局部抵抗力降低,这时该部位的细菌便可利用食物残渣乘机繁殖,产生各种酸性物质。偏于酸性的唾液十分有利于霉菌的生长,从而造成了细菌和霉菌的混合感染和发生良性游走性舌炎,即“地图舌”。
  得了地图舌以后,大多数患儿表现为食欲降低,对刺激性食物感到有些不适,但无明显的疼痛感。数日后由于病变处坏死细胞脱落和炎症消退,故可自行缓解,但不久又可复发。
  在治疗方面,由于微量元素锌既能促进细胞的生长、繁殖,提高各种活性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还能改善食欲,故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锌(每包70毫克,相当于10毫克元素锌),每日服用0.5~1.0毫克/公斤元素锌,能明显缩短病程。
  中医辨证认为患儿多数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并以阴虚为主,可以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或养阴药。实际上如果在服用锌剂的同时加服藿香正气片,每日2~4片,也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平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合理膳食和口腔卫生,如临睡前用淡的盐开水漱口,是预防地图舌的重要方法。
  (作者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