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期

验方选登

作者:佚名




  月经不调,常常给女性朋友带来诸多的苦恼;年轻父母稍不留意,孩子就会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冠心病等老年病常常不请自到……不用愁,说不定这些问题就会在服用本期介绍的几副验方之后得到解决。
  
  调经方
  方药:黄芪15~30克,生地黄15~20克、熟地黄15~20克、大黄3~6克,当归身10克、乌贼骨20~30克,茜草1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血崩、经漏、闭经、痛经见正虚夹淤者。
  加减:阴虚火旺,反复发作者,去当归,加知母、黄柏、地榆、二至丸;肝郁化火者,去黄芪,加丹皮、山栀、白芍、青黛等;消化功能不佳者,去当归,加党参或红参、炮姜,大黄用炭。闭经加菟丝子、山萸肉、巴戟天、牛膝。
  体会:原用此方治疗内科吐衄诸证,后又试用于妇科,开始以之止经漏,包括因上环、人流等引起的月经淋漓不断,后来又用于治疗崩中、产后血晕、闭经等虚实夹杂证。方中大黄的用量,有一定法度,如治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大黄用小量;在3~6克之间,其崩如泉涌,有厥脱之兆者,用大黄炭3克,崩量渐减及经漏者,用生大黄3~6克,每收化淤消积之效。(此方为江苏名中医王少华的经验方)
  
  出血性疾病方(原名两地汤)
  方药:生地12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阿胶1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鼻衄、紫癜、崩漏等出血症;产后恶露不净(子宫复旧不全);汗证(更年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凡属素体阴亏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肾阴亏损,内生虚热者,均可应用,尤以络伤血动及逼津为汗者疗效为好。(此方出自明朝著名妇科著作《傅青主女科》)
  
  偏头痛方
  方药:白芷10克,川芎10克,葱白7根。水煎服。
  主治:偏头痛。
  体会:白芷芳香,温而不燥,辛而不窜,散寒化湿,功效颇佳。小量(5克),可行气健胃,增进食欲;中量(10~12克),能温中散寒,理气化湿止痛;大剂量15~30克,可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凡胃痛、偏头痛、风湿痹痛,因于风寒湿者,用之效佳。该药入汤剂,不宜多煎,一般水泡1小时,煎沸后6~10分钟即可,久煎效差。(此方为江苏名中医李兰舫的经验方)
  
  冠心病心绞痛方(原名参蛭丸)
  方药:红参、参三七、水蛭各等份。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5克。每次服4粒,1日3次,温开水送服,2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3疗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等。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用。
  体会:本品使用1~2个疗程,临床观察50例,有效率86%,心电图改善64%。
  (此方为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何止湘的经验方)
  
  小儿消化不良方
  方药:白术30克,鸡内金20克,共为末,每次服3克,每日1次。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性引起的腹胀、腹泻。
  体会: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脾旺运健则痰湿可除,水去肿消,化源充足,胎气得养,而胎动可安;运化正常,气机调畅则胀满消呕吐止。本品是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消积而不破气之良药。
  (此方为江苏名中医李保民的经验方)
  
  预防哮喘方
  方药:蛤蚧2对,紫河车300克,地龙200克,五味子100克(小孩视年龄酌减)。上药研细末,装入空胶囊,分成30份,于每年9月1日起服,1个月内服完(1份药可分上下午2次服)。
  主治:预防咳喘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复发,发作期用之亦可缓解症情。证属肺肾两亏的寒喘,每届秋来冬初即易发病,使用本方旨在填补肾精,镇痉通络,防止复发。
  禁忌:恶寒发热,痰多难咯者禁用。
  (此方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继泽的经验方)
  
  血淤症方
  方药:酒炒大黄、炙廑虫,按3:1比例共研极细末,每日服2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治疗各种血淤症。
  体会:用好大黄的关键,一是掌握大黄的性味功效,二是根据病情选配有关药物,三是重视大黄的炮制与煎服法,如欲峻下宜生用并开水泡服,与他药同煎时则当后下,欲其缓下宜制熟同煎,欲其行血或上行宜酒炒,欲其止血当炒炭用。
  (此方为江苏名中医陈福来的经验方)
  
  溃疡病方(原名溃疡散)
  方药:党参20克,大白芍20克,乌贼骨10克,大贝母10克,枳实10克,白及10克,肉桂4克(后下),降香4克,炙甘草4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指征:胃脘疼痛或胀痛、痛有定时、得食可缓,纳食一般,大便调,苔薄,脉细弦)。
  加减:胃痛明显者可加延胡索10克,檀香6克;胃胀明显者,加青皮10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加墨旱莲30克、地榆炭10克。
  (此方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陈德润的经验方)
  
  风湿痹痛方
  方药:川乌6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麻黄6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风湿痹痛(指征:痛势剧烈难以忍受,其他药物无效时才可使用)。
  禁忌:疼痛能忍耐、体质虚弱、阴虚阳亢者不宜用。
  体会:治痹痛及剧烈头痛,首推川乌,止痛效果最佳。一般用制川乌。生川乌效果更好,但易中毒,应先煎1小时方可。为了安全起见,病人应住院在密切观察下用之。曾治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疼痛甚剧乃用之,由于药房粗心,忘记先煎,上午10时服药,11时30分许毒性发作。患者突然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瞳孔散大,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下午6时才转危为安,但疼痛就此告止。用制川乌10克,均需配甘草3克以减其毒性。
  (此方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汪履秋的经验方)
  
  百日咳方
  方药:葶苈子5~15克,白芥子5~8克,百部8~12克,蝉蜕15克,全蝎5~8克,青黛(包煎)5~8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婴幼儿消化不良方
  方药:儿茶1.5~2克,生山楂6~10克,炒山楂6~10克,车前子6~10克(包煎),鸡内金2克。水煎60毫升,1日3次温服。
  主治: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有表证者加葛根;热蕴大肠、肛门发红者加黄芩、黄连;如中毒性消化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者,适当输液)。
  (以上2方为江苏名中医渠敬文的经验方)
  慢性腹泻方
  方药:防风30克,槟榔30克,生大黄10克,干姜1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慢性泄泻、慢性痢疾(症见腹部时阵痛、肠鸣、大便夹有泡沫者疗效尤佳)。
  体会:防风辛、甘,微温,常用于感冒风寒、风寒湿痹、风湿瘙痒等症,亦用于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症,病如感冒、咳嗽、头痛、身痛、牛皮癣、破伤风等。笔者常用于泄泻(肠炎)、慢性痢疾。临床上凡需祛风时必用。防风配槟榔轻泻,配大黄峻泻,加干姜缓泻。治慢性泄泻、慢性痢疾,初用大便皆泻下如酱色或夹粘冻,勿惧,继则大便转黄色,为正常。
  (此方为江苏淮阴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严冰的经验方)
  
  胆道蛔虫方
  方药:黄连5克,乌梅15~30克,当归10克,川椒目5克,槟榔15克,生大黄1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胆道蛔虫。
  体会:本人体会黄连用途十分广泛。就内科领域而言,不论实热证或虚实互参或寒热错杂证均可使用,只要辨证正确,组方合理,效若桴鼓。然而黄连苦寒,应该中病即止,久用可损伤脾气。对中焦虚寒性胃痛、舌苔白润者禁用;对热病伤津甚者、舌深红少苔者,因苦易化火,必须慎用或配伍养阴药同用。
  (此方为苏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何焕荣的经验方)
  
  胃痛方(原名疏肝和胃汤)
  方药:苏梗10克,制香附10克,佛手片10克,玫瑰花10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谷芽15克,麦芽15~2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胃脘痛。凡脘痛阵阵,伴有胀闷,时欲嗳气,嗳气则舒,舌苔薄腻,脉象细弦,属肝胃不和,余无兼证者,用之有效。
  禁忌:凡胃痛见胃阴虚或肝阴(血)不足、肝火旺而犯胃者不宜用;血淤气滞的胃痛不宜用;饮邪留胃的胃痛不宜用;已见溃疡出血者或大便秘结者,亦不宜单用。凡阴虚火旺者用之则阴血更虚,肝火更旺;血淤气滞,饮邪恋胃者用之无效。溃疡出血者单用之恐出血更甚。
  (此方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的经验方)
  
  习惯性便秘方
  方药:胖大海3~5粒,当归l0克,生地10克,何首乌20克,甘草3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枳实1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习惯性便秘。
  体会:胖大海有通便作用,服用时用开水将胖大海冲开,待体积增大,酌加冰糖后连肉带水服下(弃皮核)。
  (此方为常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杨泽民的经验方)
  
  荨麻疹风疹方(原名疏风消疹汤)
  方药:麻黄4克,连翘12克,大黄4克,蝉衣9克,赤芍10克,威灵仙9克,蛇蜕5克,甘草4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荨麻疹、风疹。
  指征:身发红点、瘙痒,有风热现象者宜,有寒热亦可,但需加柴胡6克。如身发痒,但不见疹点者,效果较差,但无副反应。
  禁忌:禁食海鲜、虾蟹等物。
  体会:荨麻疹有因肠道寄生虫所引起的,可加槟榔6克、川楝子9克,其效更著。曾治牛某,三年前始发荨麻疹,每因受风或饮食不节而屡屡发作,发于夏秋季为多。此次因下河游泳而发作,腰背四肢分布较多,呈红色风团状,部分连成大片瘙痒剧烈,影响眠食,属于风热可知,用本方加荆芥8克、白藓皮8克,5剂而愈。
  (此方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澍江教授的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