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期

验方选登

作者:佚名




  烧心返酸、胃脘胀痛、肝脏硬化……读者朋友,如你正为这些疾患而苦恼,不妨试试临床一线的专业医师们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名方、验方,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反流性食管炎方(原方名:消炎护膜散)
  
  方药:黄连、滑石、生甘草、枳壳、陈皮各适量。
  用法:上药按1:6:1:2:2的比例共研细末。每次3克,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3次。4周为1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30例,治愈8例(占26.7%),好转19例(占63.3%),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27例(口服硫糖铝),治愈3例(占11.1%),好转15例(占55.6%),无效9例(占33.3%),总有效率为66.7%。
  
  胃下垂方(原方名:升提益胃汤)
  
  方药:党参40克,炙黄芪50克,枳实、白术、附子各10克,山茱萸、升麻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健中益气,佐以升提,主治胃下垂。
  疗效:《甘肃中医》报道,用本方治疗68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40例,年龄25~55岁;病程1年以内4例,1~5年46例,6年以上18例。胃下垂轻度者32例,中度30例,重度6例。治疗结果:其中痊愈(症状消失,钡餐透视小弯切迹平于或在两髂骨嵴联线水平以上)30例,好转(中度变为轻度)3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6%。
  
  急性糜烂性胃炎方(原方名:黄蒲泻心汤)
  
  方药:黄芪30~60克,蒲公英15~45克,生姜3片(干姜5~10克),半夏10克,黄连10~15克,黄芩10~20克,党参10~45克,甘草3~10克,大枣3~5枚。
  加减变化:热偏盛者加大蒲公英、黄芩、黄连用量;气虚偏重者加大黄芪、党参、甘草用量;气虚寒盛者以干姜易生姜且加大黄芪、党参用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治疗前后检查胃镜。
  功效主治: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益气和胃,清热除腐。主治急性糜烂性胃炎。
  疗效:《福建中医药》报道,用此方治疗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18~72岁。均接受本方治疗1~2疗程,结果:痊愈(用药l疗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8~15日胃镜复查糜烂面消失)52例;有效(用药1~2疗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停药1周内胃镜复查糜烂面消失或明显修复、缩小)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
  
  慢性浅表性胃炎方(原方名:胃仙煎剂)
  
  方药:白芍9~18克,黄芪、蒲公英各15~30克,茯苓9克,甘草6~15克,党参9~15克,白术9~12克。
  加减变化: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士10克,生姜6克;寒甚者加高良姜15克,附子、干姜各9克;痛甚者加荜拨、玄胡各12克;兼气滞者加柴胡、砂仁各10克,枳壳、陈皮、郁金、玄胡各15克;兼湿阻者加蔻仁、香薷、苍术各10克;兼血淤者加田三七6克,玄胡、赤芍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2个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补益中气,缓急止痛。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疗效:《湖南中医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53例,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12例;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22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消失,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9例;无效(以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粘膜无变化)10例;总有效率为81.13%。
  
  急性单纯性胃炎方(原方名:御制平安丹)
  
  方药:苍术、陈皮、白豆蔻、山楂、沉香各等份。
  用法:按丹剂制作方制作。成人每次1.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连服1~3日为1疗程。儿童剂量为成人用量的1/2~1/3。服药期间不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影响疗效观察的药物。
  功效主治:理气机,和脾胃,升清降浊。主治急性单纯性胃炎。
  疗效:《中医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67例,临床控制40例(59.7%),显效26例(38.8%),有效1例(1.5%)。与阿托品组比较,临床控制率优于阿托品组。
  报告者陈可冀院士指出:本方是清代宫廷应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医方之一。系由平胃散化裁而得,以苍术、陈皮为君药,辅以山楂祛积消食,豆蔻芳香和中,沉香降逆止痛,并与其他药物共奏理气机、和脾胃、升清降浊之功。
  
  上消化道出血方(原方名:化淤止血散)
  
  方药:三七0.75克,炒蒲黄、五灵脂各2克,白及5克,大黄1.5克。
  用法:上药为1包量。每日3次,每次1包,空腹时用凉开水送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止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中西医结合杂志》报道,用本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2例,胃溃疡4例,出血性胃炎4例。结果:速效(治疗3天内大便潜血试验阴性,无呕血、便血,血压稳定,病情好转)19例;显效(治疗4~6天内大便潜血试验阴性,无呕血、
  便血,腹痛腹胀消失,血压稳定)15例;有效(治疗7天以上,大便潜血转阴,临床症状好转)6例。大便潜血转阴最快者24小时最长9天,平均4.05天。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34例,速效2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大便潜血转阴最快者48小时,最长22天,平均8.39天。
  
  脂肪肝方(原方名:降脂舒肝饮)
  
  方药:绞股蓝30克,白术、丹参、山楂各15克,葛根、郁金、枳壳、泽泻各10克,枸杞12克。
  加减变化:兼肝火旺加黄芩10克、大黄6克;兼湿热中阻者加茵陈10克、虎杖15克;兼有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桑寄生各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调脂西药。治疗后复查血脂、血流变及B超。
  功效主治:舒肝健脾,化痰通络。主治脂肪肝。
  疗效:《河北中医》报道,用此方治疗脂肪肝120例,均经B超、CT检查确诊为弥漫性脂肪肝。其中,重度27例,中度58例,轻度35例。用此方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脂肪肝消失46例(38.33%),好转57例(47.5%),无变化17例(14.17%)。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方(原方名:红参七及散)
  
  方药:白芨45克,三七末15克,红参10克。
  用法:白芨、三七共研极细末,红参煎煮后取汁,每次以红参汤冲服七及散1克,每日4~6克。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活血止血。主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甘肃中医》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119例,分2组进行比较。治疗后以出血停止者为治愈;出血量减少达50%以上者为有效,余为无效。结果:用本方者治愈38例(56.7%),有效24例(35.8%),无效5例(7.5%),而对照组治愈20例(38.5%),有效21例(40.4%),无效11例(21.1%)。
  
  肠道易激综合症方(原方名:香砂六君汤)
  
  方药:广木香、陈皮、砂仁各9克,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各12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情志抑郁较甚者加香附、郁金各9克;女性痛经者加蒲黄、五灵脂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饭前温服。服药期间忌辛辣,避寒凉。2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主治肠道易激综合症。
  疗效:《湖北中医杂志》报道,用本方治疗40例,经1~3个疗程治疗后,显效(症状消失,便次、便质、便程正常者)18例;有效(症状减轻者)16例;无效(治疗后病情如故者)6例。
  
  早期肝硬化方(原方名:黄芪莪术汤)
  
  方药:生黄芪、红花各20克,莪术30克,炒白术15克,醋柴胡、地鳖虫各10克,生甘草12克,白矾2克。随证加减。
  用法:水煎,分2次饭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活血化淤。主治早期肝硬化。
  疗效:《中医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78例,显效37例,好转33例,无效8例;显效率为47.4%,总有效率为89.7%。
  经验体会:方中莪术、红花、地鳖虫均具有较强的活血化淤之力,并由柴胡引其药力入肝经,使其力更猛。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能使前三味活血而不破血,祛淤而不伤正。
  
  胆道蛔虫症方(原方名:胆蛔定痛汤)
  
  方药:乌梅15克,川楝子12克,川花椒10克,花槟榔广木香各6克,细辛1克,黄连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重者可每日煎服2剂。小儿用量酌减。
  功效主治:安蛔驱蛔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症。
  疗效:《河南中医》报道,用此方治疗400余例,一般服药1~2剂后,即可缓解疼痛,服3~4剂疼痛可除。
  
  胆石症方(原方名:三金排石汤)
  
  方药: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观察期为3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肝利胆,排石解毒。主治胆石症。
  疗效:《山东中医杂志》报道,用本方治疗116例,其中治愈(症状消失,排出结石,B超结石声影消失)64例;好转(症状缓解或消失,部分结石排出,B超仍见结石声影)39例;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无排石,B超同前)13例,总有效率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