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期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作者:张泰昌




  前几天,医院病房住进了一位某机械厂的维修工,他说在街头买了半斤羊杂碎吃下后,不久便发生腹泻、高热。经化验,大便里带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被诊断为急性痢疾。据探视的人讲,因他长得高高大大,性格大大咧咧,大家都称他“大胡”。大胡平时不太注意饮食卫生,吃东西前常不洗手,瓜果梨桃既不削皮也不洗,常抓起就吃。当朋友邻居劝告他时,他就常常搬出一套理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因此大家说大胡生病是早迟的事。
  大胡十分不解:很多人都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而且以前他无论吃什么都毫无异样,为何这次却病得如此厉害?
  我们知道因为人体胃肠道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当肠道致病菌如痢疾杆菌入口后,大部分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肠道。但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及痢疾杆菌的数量与致病力。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痢疾杆菌致病力较弱、数量较少时,人体就表现为“肠胃好”,反之则发病。
  细菌 进入肠道的致病菌首先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并逐步向邻近的细胞扩散,使肠粘膜血管循环发生障碍,造成粘膜炎症。肠上皮细胞因此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出现腹泻等症,如细菌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发热。一般情况下,人群容易感染痢疾杆菌,即使低剂量感染(大约为10~100个细菌)就可能致病。
  其他肠道传染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的感染途径,和痢疾基本相似。它们的传染过程是:
  致病菌(原虫、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借助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播媒介,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环境,经口感染健康人。这种传播途径被称为“粪—口”传播,也就是常说的“病从口入”。因为大胡吃了感染痢疾杆菌的食物,加之长期不注意饮食卫生,患病自然在所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一种胃内寄生细菌——幽门螺杆菌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消化系统很多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已遍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国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也较高,其原因与经济收入低、卫生条件差密切相关。目前认为粪—口传播也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传播途径。
  病毒 经粪—口传播的除了细菌,第二位的是病毒。病毒是广泛存在于人群和自然界中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大小从20毫微米到300毫微米不等,是一种以核酸为中心,蛋白质为外壳的微小颗粒。它专门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破坏人体的组织细胞,并通过种种途径传染,如肝炎病毒。
  寄生虫 此外,经粪-口传播的疾病常见的还有寄生虫感染。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在特定的部位定居、繁殖,吸取人体营养,破坏器官的正常功能,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寄生虫侵入人体,大部分最终“定居”在肝脏和肠道等消化器官,如肝片形吸虫、华支睾吸虫、蛔虫、钩虫、蛲虫和绦虫等。
  引发人体的寄生虫病中,以蛔虫病最常见。蛔虫多寄生在小肠的空肠段,附着于肠壁,吸取食糜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消化酶溶解周围的肠粘膜作为其营养物。每条雌虫每日可产大约20万个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粪便中发育,并长期存活。虫卵随饮食进入人体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幼虫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再经肝、右心入肺,经肺泡、支气管、气管至咽喉部,再被吞下,到小肠定居长大成“虫”。幼虫在穿行过程中可对肠壁、肺、心、肝等组织造成损伤,成虫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消化酶可破坏小肠的粘膜。此外大量虫体成团时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虫体异位寄生时可引起胆道蛔虫症。
  虫卵或幼虫除了在消化系统“兴风作浪”外,还可在脑、肺等其他重要脏器定居惹“祸”,如脑囊虫病、肺吸虫等。
  以上表明,不干不净的食物潜伏着诸多致病因子。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与不洁的生冷食品;时时处处讲究卫生,管好自己的嘴和手等才可避免大胡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