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5期
阿司匹林:百年老药又立新功
作者:佚名
百年老药阿司匹林
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龙启才
某日,我和朋友小李漫不经 心地听着收音机传出的摇滚乐,歌手用近乎嘶哑的喉咙向空中散发出商业气息。乐韵虽然粗暴,但又不失为干脆和洁净的歌词:
我爱阿司匹林,
尝尝那鲜味吧。
街边美丽的困惑,
我用阿司匹林治疗你的脑袋,
……
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一遍又一遍唠叨着想表达什么,但躁动的旋律伴随的歌词却使我想起阿司匹林似乎是甜蜜的糖果。
听着歌声,小李也按捺不住问道:“我只知道阿司匹林可以退烧,其他我就不了解了,你能告诉我阿司匹林为什么受人欢迎吗?”
“当然可以!”我答道。“这要从历史说起。一百多年前,29岁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来到当时并不那么起眼的拜耳制药公司。1897年,他发明一种新药,并第一次把它用在患有关节炎疼痛的父亲身上。这个发明使他的父亲解除了关节炎所致的痛苦。这个药就是阿司匹林。1899年3月6日,拜耳公司申报了这一发明专利。人们常说,十年人事及翻新。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白色药片却是百年常青,久盛不衰。”
“是不是男女老幼都可以用阿司匹林?”小李问。
“那可不是!”我说,“一般来说,12岁以下的儿童不宜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儿童服用后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火上浇油——发热更重,并伴随出现惊厥、频繁呕吐,最后昏迷、肝功能受损害。尽管如此,但却丝毫不影响阿司匹林的声誉。”
“阿司匹林被称为神奇药就是因为它可以退热止痛而已?”小李困惑地问道。
“如果阿司匹林只会退热止痛,那就不会把它叫神奇药。”我说,“价廉物美的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以其退热、止痛、抗风湿的功效成为畅销的非甾体抗炎药之一。1969年7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还用阿司匹林治疗过头痛和肌肉痛。”
“真正使阿司匹林名声大噪的是,1982年英国药理学家乔恩对阿司匹林在抑制疼痛、发热和发炎效应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的详细阐述。乔恩还因此而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就能使阿司匹林进一步出名吗?”小李又不解地追问。
“在弄清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后,人们大胆地把阿司匹林用在其他疾病的治疗。最成功的例子是经过近十余年的观察和争论,医生们终于相信,有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只要长期每天服用少量的阿司匹林,就可以减少心肌梗塞发生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
“这一事件,使它的声誉达到登峰造极。”我补充说。“据说在太平洋一个岛国,阿司匹林还可当硬币流通。全球每年大约产销5万吨的阿司匹林,光是美国人每天就要服用8000万片阿司匹林。”
“药房里有各种各样阿司匹林制剂,林林总总,叫人不知怎样选用。你能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吗?”小李说。
“你提出的问题很好!阿司匹林制剂品种的确繁多,光是片剂就有水溶片、肠溶片、泡腾片、咀嚼片、缓释片等;散剂有普通散剂,阿司匹林钙脲散,赖氨匹林散等;胶囊剂有阿司匹林锌胶囊,阿司匹林肠溶微粒胶囊,阿司匹林缓释胶囊等;还有栓剂等剂型。”
看到小李满脸的不解,我紧接着对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其实,开发阿司匹林不同制剂,其中一个原因是针对阿司匹林的胃肠刺激不良反应。”
“如阿司匹林与钙、脲、赖氨酸等结合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得到减轻,服后吸收和起效加快,又不影响它的疗效。阿司匹林泡腾片服前放置水中瞬间泡腾溶解,也有服后吸收快,减少它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刺激性的特点。阿司匹林咀嚼片,口感好,如同吃糖果似的,又无须喝水送服。肠溶片服后在小肠溶解,减轻对胃的刺激。阿司匹林缓释胶囊服后在胃肠道慢慢释放,吸收进入身体后在血液中保持平稳的浓度。
“有人不喜欢口服阿司匹林制剂,制药家们就把阿司匹林制成如子弹头大小的栓剂。只要把它塞进肛门,可减少阿司匹林对胃肠的刺激,疗效是一样的。你会发现,总有一款适合你的!”
“血检克星”阿司匹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教授许俊堂/教授胡大一
阿司匹林诞生有100多年了,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血栓药物。阿司匹林对动脉血栓的效果良好,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和改善疾病发生后的预后或复发(二级预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如果这些斑块破裂,就会导致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心胸血管事件。临床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梗死、急性下肢缺血(坏死)等,所有这些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气枪等除外。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每日口服30~50毫克,连续7~10天,即可完全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要想迅速发挥作用,还须加大剂量,使用160~325毫克的负荷剂量,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等。
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人,每日使用阿司匹林50~150毫克,治疗3年,可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率约四分之一。阿司匹林在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的病人的使用中,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能降低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达六分之一,降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三分之一。研究发现,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服用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有限。
阿司匹林的正确服用
服药时间
阿司匹林常规剂量规律用药,能够完全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所以无论早上还是晚上服药效果是一样的。饭后服用可能减轻水溶片剂的胃肠道刺激,但肠溶片没有影响。
阿司匹林的剂量
如果是急性血管事件,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而且以前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病人,首次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应该是160~325毫克,水溶片吞服或者肠溶片嚼服,首次给药后,每日75~160毫克都可以。一级预防每日75毫克就足够了。
用药期限
已经发生血管事件的病人应该终生服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也应该无限期服用。存在一过性血栓栓塞危险的病人,如手术相关的血栓栓塞,在危险因素解除后可以停用阿司匹林。多数情况下阿司匹林应该长期或者终生使用。实践证明,阿司匹林终生应用是安全的,可以耐受的。
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和胃肠道反应,过敏少见,个别与哮喘发作有关。肠溶片仍存在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的发生率增加,总的发生率为0.3%,但相对于阿司匹林挽救的病人数,这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低。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与剂量有关。出血的发生与是否存在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关,如继往的出血病史、活动性溃疡病、没有控制的高血压、有出血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等。
阿司匹林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没有必要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如果高血压病人年龄超过50岁,同时存在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如心肌肥厚、肾功能损害或者蛋白尿)或者伴随糖尿病,应同时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敏感性降低
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发生血管事件,可以认为是阿司匹林敏感性降低。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并不能完全消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聚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尽管阿司匹林虽然是个好药,但还不是理想的药。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斑块的稳定程度,是否存在其他引起斑块破裂的因素(高血压、精神应激等)。阿司匹林或者其他的抗栓药物并不能完全防止这些事件的发生。
阿司匹林的监测
常规应用阿司匹林一般不需要实验室监测。但用药前必须仔细询问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和出血病史,是否存在可能出血的病灶(如溃疡病、近期严重创伤和手术病史)。用药前还应当查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一旦发生出血或者发生了外伤,应及时到医院找有关专家诊治。
阿司匹林便宜、副作用少、效果好,有适应症的病人如无禁忌症,应该常规应用。在抗栓治疗的同时,应同时处理其他与血管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症、高血压等。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一年两次输液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事件,输液不能代替阿司匹林;除氯吡格雷以外,迄今还没有任何口服药物可以替代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人人皆宜的保健药?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姚明辉
病例1:11岁的男孩彬彬,因发烧伴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家人自行给予阿司匹林口服。两个月后出现呕吐、烦躁,继而狂躁不安,面色苍白等,随即意识改变,昏迷,立即入院治疗,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医院诊断为阿司匹林诱发的瑞氏综合征。
病例2:48岁的陈女士,34岁时因人工流产受风寒头痛,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起初仅在头痛发作时服用,继后头痛发作频繁,用量逐渐增加,并长期服用,一旦停药,头痛即发作,十几年从未间断过服药。近期头痛严重发作,伴有出汗、血压不稳定等,入院诊断为更年期高血压,建议停用阿司匹林,改用颅通定。3天后出现精神萎靡、厌食、烦躁不安、失眠、流涎、流涕等症状。此时她自服阿司匹林后,上述症状消失。停用阿司匹林后,症状又出现,给与阿司匹林后,随即消失,因此,诊断为阿司匹林致成瘾性。
多年来,当人们头痛、发热时常会想到一种药物——阿司匹林。后来研究发现它能预防血栓形成,从而广泛用于预防某些心血管系统疾病。近来又有人发现其能降低绝经期妇女的胰腺癌发生率,从而使其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因此,有人甚至把它当作人人皆宜的保健药。
人人皆宜服用阿司匹林吗?
目前认为,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症、肥胖、长期吸烟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中老年男性,和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绝经期后的女性病人,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上限血压较低的冠心病、脑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以及接受过血管重建手术的冠心病人,年龄小于65岁、无高血压病史、无栓塞史和心力衰竭史的非心脏病性房颤病人,外周血管疾病、肺栓塞、瓣膜病和瓣膜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性疾病等病人均可服用阿司匹林。
此外,阿司匹林也适用于经心电图证实的无痛性心肌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发性梗塞性痴呆、高粘滞性血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病人。
须注意,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总的说来,阿司匹林是治疗药物,因而其应用具有明确的适应症,在没有任何体征的人群中使用该药,不但没有任何保健作用,反可引起有害反应。因此,阿司匹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非为人人皆宜的保健药。
如何安全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不同的病人中用量和疗程并不相同。其长期服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一般倾向于每天口服75毫克~150毫克;对于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后应立即给与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300毫克,维持用量为75~100毫克。阿司匹林由于剂量不同,作用也不同,多数专家主张长期服用的病人每天最小剂量不小于75毫克,但不能超过325毫克或500毫克,如果症状未得到缓解,应向医师咨询,不要擅自加大药量。
由于阿司匹林可引起上腹部不适和恶心,应尽量饭后服用或用肠溶片,服药期间应绝对禁酒。溃疡病患者慎用本品;哮喘、过敏病人尽量不用;对于年老、体弱或发热体温在40摄氏度以上者,宜用小剂量,并多饮水。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均应慎用或禁用阿司匹林;儿童用药宜用小儿专用的片剂,12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一般认为阿司匹林不要与糖皮质激素、口服抗凝血药、降血糖药、巴比妥类及碱性药物等联合应用。
阿司匹林有哪些有害作用?
恶心、呕吐、腹痛、胃炎、溃疡、消化道隐血甚至出血是服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红点、粘膜充血及哮喘等,应立即停药。长期大剂量服用可抑制机体凝血功能,增加出血倾向,可用维生素K治疗。阿司匹林滥用还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耳鸣、头痛、眩晕、视力、听力模糊、恶心、呕吐、换气过度等,其中小儿患者可致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惊厥、昏迷和死亡。成人口服10~30克也可引起死亡。
因此,对阿司匹林的功过、得失应予以综合的评价,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防治疾病的作用而防止其出现有害作用,使阿司匹林真正成为一种保健药物。
阿司匹林“老树发新芽”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室教授、博导王怀良
阿司匹林可能是最为世人熟知的药。自投放市场后,人们用它治疗感染、创伤、月经周期等引起的发热、头痛、神经痛、牙痛、月经痛、肌肉痛及关节痛等,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阿司匹林不断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开始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妊娠期高血压和妊娠子痫,美国糖尿病学会又推荐糖尿病的阿司匹林疗法。最近又有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类非甾体抗炎药也有防治老年期痴呆的作用。阿司匹林,这个百年老药正在焕发它的又一个青春。
阿司匹林可预防先兆子痫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发病率在国内外约为10%左右。该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基因、孕妇体质、精神及营养状态、患病情况、环境气候等方面。
该病由于病因不明,尚不能做到完全预防。20世纪90年代,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理涉及孕妇血中血栓烷相对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及血粘度增加。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先兆子痫和子痫的发生,并取得一定疗效。具体用法是自妊娠20~24周开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60 毫克,直至分娩。目前认为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与改善血栓烷与前列环素之间的平衡,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但不同研究单位报道该药对高危性先兆子痫的预防效果不一,故其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糖尿病的阿司匹林疗法
糖尿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中,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糖尿病病人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增加2~4倍,而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化生活普及,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损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栓烷水平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存在高敏感性。小剂量阿司匹林恰恰能抑制血栓烷合成,对抗血小板聚集。因此,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诸多防治措施中的作用已引起高度重视。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通过了糖尿病的阿司匹林疗法。该学会关于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的适应症、非适应人群等推荐如下:
1.适应症
(1)心肌梗死、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周围血管性疾病、间歇性跛行、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病史的糖尿病病人。
(2)有下列危险因素的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
* 冠心病家族史
* 吸烟者
* 高血压
* 肥胖者(超过标准体重20%)
* 蛋白尿
* 血脂异常
胆固醇(Cho)>200 毫克/分升
低密度脂蛋白(LDL)> 130 毫克/分升
高密度脂蛋白(HDL)< 40 毫克/分升
甘油三酯(TG)>250 毫克/分升
2.非适应人群
* 年龄小于30岁,无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 阿司匹林过敏、出血倾向、应用抗凝血药物治疗中、胃肠道出血及患活动性肝病。
3.剂型:肠溶片。
4.剂量:每日40~150 毫克。
阿司匹林与老年期痴呆
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记忆、认知、语言和行为障碍及人格改变等。老年期发生的痴呆为老年期痴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加。如北京地区65岁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的发生率为7%。美国老年期痴呆患者数已达400万。现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防治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但疗效尚不理想。研究发现,阿司匹林类非甾体抗炎药对该病有改善智能损害,并延缓其症状发展作用。有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60~100 毫克)对该病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