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5期

多愁善感也是病

作者:陈圣祺




  半年多来,除了刮大风或者下大雨,每天傍 晚,在校园操场的北侧,人们都会看到一位少女,坐在树下的长凳上静静地看书。晚霞的余辉、徐徐的晚风、青青的草地、安详的少女,这一切,构成了校园里一幅绝妙的风景人物画。没有谁会忍心去破坏这一份宁静与安详。好奇的男生们只有远远地看着,私下里探听着,她是谁?
  她叫小惠,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许是自小家里就管得比较严的缘故吧,小惠一直都比较内向,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又常常有许多与她年龄不相符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开学几个月了,小惠却依然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小姐妹。她唯一的也是最亲密的“朋友”,就是各类文艺书刊,特别是言情小说。那些感人的故事常常使她热泪盈眶。同寝室的室友们虽然觉得小惠过于孤僻了些,但也都能理解。女孩子嘛,文静内向、爱看书、多愁善感,这都没什么。
  两个月前,小惠从书摊上买了一套《红楼梦》。林黛玉与贾宝玉缠绵的爱情纠葛,宁、荣两府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以及书中无数的爱情悲剧,都使小惠难以忘怀。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小说中的人、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黛玉的悲剧,更是让她难以释怀。不管是喧闹的白天,还是寂静的子夜,小惠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黛玉的形象。她为林黛玉哭,也为林黛玉短暂的快乐而笑;她一遍又一遍地为林黛玉设计不少的未来和可能;想到自己,她又常常暗自流泪长叹不已,有时又莫名其妙地痴痴傻笑。小姐妹们背地里都给她取了个外号:21世纪的林黛玉。
  小说看的次数越多看得越细,小惠的情绪就变得越难以琢磨。她常常捧着书本一时哭一时笑一时又自言自语自艾自怨。后来发展到不管是在寝室里,在操场上,还是在课堂上,有时也会忽然地当着很多人的面而号啕大哭,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同学和老师们以为小惠受了什么委屈,好心劝慰。小惠却什么也没说,反而更加伤心了。
  小惠怎么啦?这是熟悉她的人都想迫切了解的一个问题。
  
  心理分析:
  根据精神医学的分析,小惠异常的精神表现比较符合心因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顾名思义,心因性抑郁症就是心理因素引发的情感的低落。这种心理因素可以是重大的天灾人祸、也可以是重大的社会负性刺激,更可能是个人情感的“缺失”。这种情感的缺失可以是真实的,如失恋、婚变、第三者出现等等,也可以是虚拟的,如一向情愿的感情失落或者是自我牵强附会的联系,小惠就属于后一种。
  小惠在看书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情进行了全部的投入,以至在情感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把虚构的人物当成了实际的人物,把个人的幻想或想象当成了一回事,她的心思全被《红楼梦》所占据,一直沉浸书中。所以当她在虚拟的感情世界里漂浮和游荡之时,在现实的社会中就表现为情绪上的波澜起伏变幻莫测。
  小惠的苦恼还在于,她并非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爱情小说所给予他的只能是短暂的满足或寄托。一旦她回到现实生活中,世俗的艰辛就毫不留情地抽打着她嫩稚敏感的心灵,情绪的低落起伏也就在所难免的了。这主要是由于其过于多愁善感的性格所致。
  多愁善感是人类情感一种正常的表述形式,本不足为奇。但是,过度的多愁善感则可能妨碍个人心理、人格的健全。而过度与否,判断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影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如果影响了,并且这种影响持续2周以上,就应该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看是否患有心因性抑郁症。
  经医生明确诊断为心因性抑郁症后,在治疗上可采用药物和行为认知相结合的方式。常用的药物有:赛乐特、百优解、舍曲林、黛力新、喜普妙等。一般来说,只用一种就可以了,每天上午一片。
  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行为认知的方式,目的是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重建新的符合现实的、合理的认知态度,改变以往对生活的不正确认识,提高自身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
  后记:2个月过去了,小惠在专科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精神状况就得到了根本的好转,青春亮丽的光彩又回到了她的脸上,校园操场一角的风景人物画,一如往昔的宁静、安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