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验方选登

作者:佚名




  急性肠炎方(原名腹泻灵)
  
  方药:丁香、肉桂、细辛、胡椒、五倍子、吴萸各1.5克、黄连、车前子各2克,樟脑、冰片各1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适量凡士林调膏,然后贴敷于患者脐部(神阙穴),外用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每3天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温通元阳,散寒化湿,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疗效:杨建华等报告106例,痊愈(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消失,临床检验正常)97例(其中1天痊愈38例,2天痊愈31例,3天痊愈28例),显效(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为治疗前1/3以下,性状好转,其他症状、体征、临床检验明显改善)3例,有效(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减少为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其他症状、体征有所改善)2例,无效(治疗3天内症状、体征、临床检验未见改善或加重)4例,痊愈率为91%。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西药组。 详见《中国中医急症》1993年第2期。
  
  慢性胃炎方(原名加减六味煎)
  
  方药:丹参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香附14克,炙甘草10克,煅瓦楞30克。
  加减变化:脾胃虚寒者加黄芪15克,桂枝10克,良姜8克,白术、陈皮各12克;肝胃不和者,加元胡、川楝子各12克,柴胡10克;胃阴不足者加生地10克,麦冬、石斛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45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禁辛辣、刺激食物及其他药物。
  功效主治:活血散寒,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疗效:彭家胜报告,北京军区总医院用此方加减治疗3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十二指肠球炎10例,胃窦炎5例。结果:显效21例(70%),好转9例(30%)。详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10期。
  
  酒精性脂肪肝方(原名解酒保肝汤)
  
  方药:枳棋子、泽泻、猪苓、鸡内金、柴胡、栀子、黄芩、白芍各15克,山楂30克,神曲、砂仁各10克,郁金2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1个月。服药期间戒酒,宜进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类饮食。
  功效主治:解酒毒,清湿热,疏肝胆,行积滞,化痰结,逐淤血。主治酒精性脂肪肝。
  疗效:王天舒等报告2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岁,饮酒史5~20年,平均每日饮酒(折合42°白酒)约150~200毫升。全部患者均有肝区钝痛或刺痛,肝肋下可触及,边缘圆钝有压痛。18例有烦躁抑郁多怒的情志改变。13例有腹胀、纳差、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0例舌质黯红,苔腻,脉弦数或滑数。经本方治疗后,痊愈8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3%。B超检查轻度脂肪肝6例服药后均恢复正常;中度脂肪肝15例均有所改善,80%达基本消失;重度脂肪肝2例改善不明显。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第7期。
  
  脂肪肝方(原名降脂调肝汤)
  
  方药:生山楂、何首乌、泽泻、黄精各30克,丹参、虎杖、草决明各20克,柴胡10克,生大黄(后下)3克,荷叶15克。
  加减变化:胁痛加元胡、白芍各15克;下肢浮肿加猪苓、白术各15克;腹胀纳差加鸡内金、佛手片各10克;胸闷加瓜蒌、郁金各10克,薤白5克;痰多加胆南星、法半夏各10克,气虚血淤者加黄芪15克,生蒲黄10克;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夏枯草各15克;湿热甚者加茵陈10克,龙胆草3克;脾虚便溏者去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
  功效主治:泻热祛淤,养肝健脾。主治脂肪肝。
  疗效:许丽清报告, 江苏省人民医院应用本方治疗脂肪肝30例,结果:显效17例,占56.66%;有效9例,占30%;无效4例,占13.33%。其中26例体重减轻;13例合并高血压者,血压都有不同程度下降;5例合并糖尿病者,血糖、尿糖均有所降低;3例合并慢性迁延性肝炎肝功能复查在正常范围。大多数病例服用1疗程后即见效。详见《江苏中医》1996年第12期。
  
  急性肠炎方(原名止泻汤)
  
  方药:车前子30克(纱布包煎),苍术10克,玄胡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250毫升,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利水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疗效:吕惠英等报告200例,结果:痊愈182例(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消失,临床检验正常),明显改善18例(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1/2以下、性状好转,其他症状、体征、临床检验明显改善),治愈率91%。详见《中国中医急症》1995年第1期。
  
  扁桃体炎方(原名三黄化浊汤)
  
  方药:黄芩、黄连各9~15克,大黄(后下)6~20克,栀子9~12克,桔梗3~9克,藿香、佩兰各10~24克。
  加减变化:壮热恶寒者加石膏、银花、连翘;小便短赤者加竹叶、木通(木通用量不超过6克,不要用对肾有损害的关木通。编者注);长夏季节发病者加香薷、茵陈、薏苡仁。
  用法:每日1剂,加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煎煮2次,每次20分钟,共取汁250~600毫升,混匀后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解毒化浊,利咽排脓。主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疗效:贾春芒等报告,用本方治疗60例,全部治愈,服2剂愈者23例;服3剂愈者19例;服4剂愈者11例,服5~8剂而愈者7例。详见《河北中医》1997年第1期。
  
  上呼吸道感染方(原名感冒平冲剂)
  
  方药:黄芪、板蓝根各25克,藿香15克。
  用法:上药按比例制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连服3日为1疗程。也可作汤剂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疏表解毒、益肺健脾。主治上呼吸道感染。
  疗效:皮心诚等报告,用本方治疗238例,显效125例,有效80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49例(口服阿司匹林和吗啉胍),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9.4%。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6期。
  
  高粘血症方(原名活血I号胶囊)
  
  方药:党参、桃仁、红花、水蛭、丹参、益母草、泽兰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制成胶囊剂,每粒胶囊含药量0.5克。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具有活血作用及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中、西药物。
  功效主治:益气祛淤。主治高粘血症。
   疗效:谢森等报告,用本方治疗102例,显效73例(71.57%),有效17例(16.67%),无效12例(11.76%)。总有效率88.24%。在检测的11项血流流变学指标中,除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外,其余9项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与安妥明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组的TG、TC、β-LP、HDL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详见《新中医》1993年第3期。
  
   小儿支原体肺炎方(原名百龙三子汤)
  
  方药:百部30克,地龙20克,苏子(包煎)、葶苈子(包煎)、黄芩、枳实、甘草、车前子各10克,桔梗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祛风止咳。主治支原体肺炎。
  疗效:周振农等报告 27例(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3岁),经本方治疗后,27例患儿全部治愈。其中退热时间平均4天,咳嗽消失时间平均6.5天,肺部干湿性罗音消失平均6天,咽部红肿消失平均5.5天,X线检查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平均为8天。详见《四川中医》1996年第4期。
  
  肺心病方(原名黄芪行淤汤)
  
  方药:黄芪90克,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6克。
  加减变化:气虚痰淤型加半夏、厚朴、葶苈子、贝母;阳虚水泛型加附子、干姜、茯苓、猪苓、白术;痰浊蒙窍型加菖蒲、郁金、胆南星。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必要时适当配合吸氧、抗生素、祛痰平喘药,重度心力衰竭时应用强心利尿药。
  功效主治:补肺益心,活血通脉。主治肺心病。
  疗效:牛振华等报告92例,均符合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且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病史。其中并发室性早搏20例,房性心动过速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7例,肺水肿20例,左心衰竭10例,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60例,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5例。结果:显效68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48%。详见《陕西中医》199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