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高考学子,请走出考后心理阴影

作者:柏正宏




  6月,时间调整后首次高考的大幕将徐徐拉开,这一场总攻战就要打响了。
  高考的帷幕很快会落下,然而,“硝烟”并没有那么快地散去。为此战役而殚精竭虑的考生们仍有不少跋涉在困惑的心理沼泽中,面临着另一场“战争”……
  
  发挥失常,沮丧抑郁
  
  成绩一直数一数二的小琳高考后自我感觉并不好,与同学和老师对过答案后,她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发挥失常了。发榜前的一个多星期,她吃饭不香,坐立不宁。她想起爸爸、妈妈、奶奶一切以她为中心的情形,想起家里、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一片殷切热望……她常常从梦中惊醒,她梦见分数下来后,她所有的科目都不及格,父母和老师那万分失望的眼神,同学讥笑的神情……。她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来,把标准答案看了一遍又一遍。她对爸爸妈妈说:“我今天觉得是这个答案,明天又会觉得不是这样,自己也搞不清楚了。完了,一切梦想都破灭了!”说罢,潸然泪下。
  心理点评:据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预计,从考试结束到成绩公布前后这段时间里,60%~70%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的“成绩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女生容易因低估自己考分而造成无谓的压力。小琳作为一名尖子生,肩负着家长、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高度期望,因而过分地追求完善,考试中稍有偏差,便忐忑不安,更将自己设想的“挫折”无限放大,表现得十分脆弱而悲观。
  
  长觉醒来,判若两人
  
  高考结束了,小雨感觉还不错,对得起他上高三后几乎全部用来复习的一年时间,对得起高考前三个月的起五更睡三更。爸爸妈妈想,这下该让孩子彻底放松一下了。可是,事与愿违,睡了两天的小雨缓过劲来后却忽然变了个人似的。从小就勤奋好学善解人意的他,成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要不就在窗前一呆就是很长时间,不言不语。妈妈叫他出去找朋友散散心。他却十分反感:“烦死人了!”还“啪”的一声关上自己的房门,一整天都不露面,饭也不吃。最后好说歹说,他总算打开了房门。他说:“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了,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想吵架。妈妈只说了我一句,我就烦恼不已。现在我知道,我的行为伤了妈妈的心,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点评:小雨的异常情绪是考试的一种后遗症,在考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考生来说,高考作为强烈的刺激源,使考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大脑中枢已建立起相应的高度紧张思维和运作模式,考生也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大压力的生活、学习方式。高考后,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惯性作用,考生失去了超负荷运转的对象后,反倒不适应考后的宽松环境,从而引起了生理、心理动态平衡的失调。
  
  自信不足,自我封闭
  
  晓芳学习一直很用功,但成绩总是中等,平时就有很深的自卑感,老说自己笨,认为别人瞧不起她。高考后她就整天唉声叹气,把自己锁在房间内,不见任何人。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花了比其他同学多几倍的精力,但仍然没有考好。只恨自己无能,愧对父母。虽然他们没有说什么,但我想他们一定很失望,不知同学们、街坊们又是怎么看我的,我不愿再面对任何人,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心理点评:晓芳过分地关注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形象。强烈的自卑感使她对高考的成绩充满了悲观失望;她脆弱的自尊心又使她对“失败”异常敏感,她怕别人嘲讽挖苦自己,担心成为别人议论的话题,因而自我封闭,自怨自艾,产生了严重的孤独心理,以至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逍遥一派,得过且过
  
  高考一结束,高飞就将课本束之高阁,成天上网吧、游泳、打牌,还邀约同学去苏州、杭州、北京旅游。家里人劝他:“考完试了,彻底地放松放松可以,但出远门不行。”可是高飞哪里听得进家长的话,他的成绩一向很差,这次考得很糟,但不管咋的,总算考完了,至于考得如何,能否上大学,那是父母的事。他对同学说:“我真害怕成绩下来,那时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里人和老师……趁现在还不知道考试结果,先玩个痛快!”
  心理点评:高飞放纵自己,是他心理上的“隔离机制”在起作用。他知道自己考得不好,内心并不轻松,但他想利用发榜前的这段时间,玩个“痛快”。这种“得逍遥时且逍遥”的心理是一种妄自菲薄、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麻木”心理。调查显示,参加完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从原来的13小时下降到1小时,有20%以上的考生在考完后就把书本全部扔掉了。而许多家长对孩子也很“宽容”。然而,这种心态如不及时消除,将会在长时间内对考生产生消极影响,会延缓考生下一步学习的适应期,使一些考生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时,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更严重的适应障碍。
  
   高考后不良心理的成因
  
  考生中出现的诸多高考后心理困扰,一般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考焦虑症的惯性作用,它并不因考试结束而结束。资料显示,高考结束以后,32.2%的学生仍无法摆脱高考焦虑。
  二是家庭紧张氛围的感染。考后,家长与考生都紧张地等待着发榜。此时,家长对竞争激烈性的感慨、对考生不满意的神态、经常不放心地与孩子对答案、估分等等,都会给考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据调查,23.75%的考生不愿意家长流露出担心情绪,54%的考生想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别老问我考多少分!”
  三是价值取向的压力。考一所好的学校,甚至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然后读研、出国、工作,这一连串的“人才观”造成的压力,在高考结束后发榜前的一段时间里更加突显。
  四是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专家们发现,考试焦虑症及考后心理困扰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他们认为,过分的父母之爱会让部分孩子养成了依赖、被动和脆弱的个性。缺乏自信、虚荣心理、抗挫力差,这些都是考试焦虑与考后困惑的学生可能有的几类性格发育不良。
  
  走出高考后的心理阴影
  
  首先,考生应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一是客观地评估自己。迅速地从原有的“模式”中跳出来,拟订一份新的生活和工作计划,保持生活目标的连续性。二是转移注意力。与同学或好友进行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如到郊外、公园、名胜古迹尽情地玩一趟,或者欣赏文艺演出等。在与在同学们的交谈中会使焦虑抑郁的心情得以转移,应避免孤独自闭。三是化解心理压力。可找家里人或好友、同学、老师,也可通过写日记、大声朗读、放声高歌等,把心中的忧愁渲泄一通,把内心的隐痛和压抑释放出来。四是掌握放松技巧。高考后的紧张焦虑心情,可以通过气功放松、音乐放松、自我暗示等得以缓解。如在等待考分和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可自我暗示:高考都已过去了,无论我现在怎么想,都没有太大的作用,实在没必要浪费时间;我平时复习得很扎实,在考场上感觉也不错,考上大学应该没有问题等。要学会强化心理锻炼,科学认识人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其次,家庭要为考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远远大于成绩本身。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给考生造成消极影响。高考后,家长不应过分地关注考生的考试结果,应当与往常一样上、下班,做自己该做的事。考生考得好,不宜过分夸奖他,以免出现意外挫折而使他难以适应;考得不好,即使落榜已定,也应当理性地分析失败原因,与他研究下一步的目标,让考生懂得“当一扇门向你关上,必然有另一扇门向你打开”的道理,使考生将失败看成前途的开端。应积极而有意识地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和目标,帮助考生调整心态。还要加强与考生的思想沟通。
  最后,学校应尽可能地帮助考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工作,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与家长交流,一起做好对高考后遗症的防治工作,如正确地分析考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恰当的期望目标,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