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大学毕业生慎防“择业综合征”

作者:瞿正万




  周某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年即将毕业的他在参加浙江省某区的公务员考试的157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进入了最后的体检,只要再过这一关还有接下来的政审,他就可以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公务员了。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能找到这样一个好工作不容易啊。这怎能不叫周某兴奋呢。从体检那天起他就伸长了脖子等着好消息。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纸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的通知书。愤怒中的周某丧失了理智。4月3日下午,他带上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来到该区政府办公室,找到了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的录用情况。在得到自己并没被录用的明确答复后,周某跑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返回办公室,一言不发对准干某拔刀就刺。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的人力资源开发科科长张某见状上前劝阻,却被已丧失理智的周某猛刺10刀,送到医院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干某则身中7刀,经抢救后脱离危险。
  ——摘编自2003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我国将有21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与去年的145万相比猛增了67万,增幅为46.2%。2003年4月6日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这一条消息,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讨论。大学生因为择业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经过分析发现,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紧张不安——兴奋激动
  这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前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大学毕业后实行社会招聘,双向选择,选择什么单位至关重要,但是你想去的,对方不一定接收,而招聘的单位,你又不一定满意,择业就在反复的选择、失望、比较及等待中进行,逐渐引起紧张和不安。其中一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基本满意的工作而如释重负,于是兴奋,激动,请客庆贺,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构筑自己美好的未来。
  
  焦虑不安——失望
  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甚至更长就开始满怀信心地找工作。然而却多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几次“碰壁”后就产生了紧张不安的心理。心烦意乱,越来越感到择业的困难,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大失所望,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大多数同学都有了工作单位,而自己却毫无音信多次落聘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伤害,对前途产生了怀疑,觉得不如其他人,对不起父母的培育,自卑,忧愁,兴趣缺乏,失眠,不愿意与同学和家人交谈,变得很孤独。由于自信心的损害,可以引起社交能力减退,沉默寡言。
  
  嫉妒——抑郁
  部分学生在看到别人找到了好工作,而自己没有找到或工作单位不如别人时,就产生了嫉妒心。他会把已找到工作单位的同学及其单位说得一无是处,说“那单位小,没有前途”,“与专业不对口是浪费知识”等等;对自己找不到工作自圆其说,“他们硬要我去,我觉得待遇太低”,“我肯定会找到比你们更好的单位”云云。既不失面子和风度,又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是,毕业后,这些学生往往因找不到工作而更加焦虑紧张、失望,甚至抑郁。
  
  如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呢?
  
  首先要平静地面对择业。社会招聘,双向选择有利于招聘者与求聘者之间有一个自愿的基础,也体现了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又是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好机会。因此,应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把它看成是人生必然经过的路,每次招聘或竞聘后就应该总结分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到下一次注意起来,虽然有紧张烦恼,但是你却在进步和提高,得到了锻炼,也为你今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始终相信,就业可以有先后,自信心不能垮。
  一旦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等情绪问题不要害怕,首先应该进行心理调整,例如参加一些娱乐、体育、旅游等活动放松自己,一般在几周内会好转;如果情绪问题影响到学习或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请他们指导帮助,可以用心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帮你排忧解难。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自身稳重、自信的性格,在择业过程中应保持积极而平和的稳定心态,象大多数同学一样慢慢寻求机会,把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看成是“机遇”还没出现。始终树立一种信念:“拥有的知识必然会体现它的价值,工作一定会向我招手”,坦然面对择业。即使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也可以继续学习,走深造的路。这是最稳定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