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新生儿黄疸不可轻视
作者:罗莉漫
“我只听说过黄疸病,从未听说核黄疸。核黄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年轻的爸爸有些不解。
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在孩子的面部、颈部,躯干、四肢,乃至巩膜,出现浅黄,即常说的“黄染”。部分新生儿的口腔粘膜也可能轻度发黄。
黄疸有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大多数属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发生在出生的2~14天内,主要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致,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只需供给足够的水分和葡萄糖,多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多出现在出生后24小时内,而且黄染较重,进展迅速,迟迟不退,或稍退后又重现,有的患儿甚至持续2~3个月。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母婴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性黄疸;红细胞酶缺乏;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感染,如新生儿肺炎、脐炎及败血症;早产,如低体重小儿或未成熟儿;产伤,如新生儿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缺氧、缺血、窒息。另外,还有一些如磺胺、痢特灵、水杨酸等,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也可导致病理性黄疸。
核黄疸
核黄疸实质上是病理性黄疸最严重的发展结果,就是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核团黄染的一种疾病。
初期,新生儿表现为嗜睡、不肯吃奶、尖叫、烦躁,甚至出现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幸存者常常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牙齿发育不良、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等。
因此,新生儿一旦发现病理性黄疸应及早处理。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患儿裸睡于温箱中,用光线照射来改变患儿血中胆红素的结构,促其变为对神经组织无害的物质并排出体外。光线照射一般采用绿光、蓝光,也可采用白光。
同时,也可结合药物治疗,如静滴葡萄糖、白蛋白,口服或肌注苯巴比妥等,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极度严重的患儿需采用换血疗法。
对有核黄疸后遗症的患儿,可采取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与康复治疗相结合的办法,神经营养药物可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对后期遗留的肢体运动障碍,可通过手法按摩、运动治疗等康复疗法,使患儿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采用祖国医学自然疗法,如针灸等,亦有一定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