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验方选登

作者:佚名




  白细胞减少症方①(原名化淤升白汤)
  
  方药:当归、川芎、丹参各15~30克,红花8~10克,鸡血藤15~60克,赤芍20克。
  加减变化:脾气虚者酌加党参(或泡参)、黄芪、谷芽各15~30克,白术、厚朴10~15克,炒山楂、陈皮各10克;肾阳虚者酌加肉桂10克,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各15~30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者酌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30克,千里光15~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贯众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女性月经期暂停服本方3~5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疗效:邓有安等报告23例,治疗时间为6天~14个月,平均164.7天。有效者开始出现疗效时间为2~48天,平均12天。23例中获显效8例,白细胞比治前增加54%~86%,白细胞计数升至4.1×109/升~7.1×109/升,全部症状体征消失,停药随访6~12个月未复发;有效13例,白细胞比治前增加28%~35%者3例,增加44%~183%者10例,白细胞计数升至4.1×109/升~7.8×109/升。无效2例,治疗近1月,仅症状减轻,白细胞未见升高。总有效率为91.30%。(详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年第12期)
  
  白细胞减少症方②(原名速效升白汤)
  
  方药:太子参、鸡血藤各20克,茯苓、枸杞子、虎杖、黄芪各15克,炒白术、炒白芍、地骨皮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煎取约120毫升,早、晚饭前服。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填精,养血生血。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疗效:郭本仁等报告 31例,显效(完成2个疗程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值≥5×109/升)8例;有效(完成2个疗程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未恢复至正常值,但较治疗前增加1倍或上升至3×109/升以上,且粒细胞绝对值>1.5×109/升,维持2周以上)22例,无效(2个疗程结束白细胞无明显增高)1例。总有效率为96.8%。(详见《江苏中医》1997年第3期)
  
  白细胞减少症方③(原名敷贴升白方)
  
  方药:人参(红参为佳)15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补骨脂、当归、红花各10克。
  用法:上药共为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调入生理盐水,搅伴成泥膏状,取适量作穴位敷贴(选脾俞、胃俞、肾俞、肝俞、足三里,中脘、血海等穴),用胶布固定。每3天换1次,连续5~10次。在观察期间除白细胞<2×109/升(2000/立方毫米)者加用青霉素外,一律停用其他升白细胞药物。
  功效主治:健脾疏肝,益肾填精。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疗效:郭文灿等报告40例(均为癌症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其中白细胞总数2×109/升(2000/立方毫米)以下者6例,(2~3)×109/升(2000~3000/立方毫米)者19例,(3~4)×109/升(3000~4000/立方毫米)者15例;伴血红蛋白1OO克/升以下者17例,血小板100×109/升(10万/立方毫米)以下者12例。结果: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其中17例血红蛋白低下者,有16例升至110克/升以上;12例血小板低下者,均升至100×109/升以上。(详见《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4期)
  
  白细胞减少症方④(原名石苇大枣汤)
  
  方药:石苇30克,大枣10克。
  加减变化: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升者,加用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鸡血藤30克;头晕目眩、自汗乏力者加用黄芪、党参各15克,鸡血藤30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者加附子5克,菟丝子15克;咽干自汗、手足心热者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生地30克;食少便溏(即大便稀烂)、身倦乏力者加白术、党参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清热。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疗效:李文海、任华等共报告 47例,显效(凡服药12剂以内,白细胞上升到4×109/升或以上)47例,无效(白细胞上升未达4×109/升)0例,其中服药6剂以内显效者45例,服药12剂显效者2例,随访12例,1月后疗效巩固。(详见《湖南中医杂志》1992年第1期、《浙江中医杂志》1993年第3期)
  
  糖尿病方①(原名降糖散)
  
  方药:黄连素、人参各0.5克,枸杞子、黄芪各5克,黄精4克。
  用法:制成散剂。上述药量为1次口服量,每日3次。
  功效主治:降糖调脂。主治糖尿病(重型)。
  疗效:倪艳霞等报告30例。疗效标准:①较好控制:治疗后空腹血糖6.105~7.215毫摩尔/升;②一般控制:治疗后空腹血糖7.216~325毫摩尔/升。降糖疗效,观察组30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黄连素片组)30例中总有效率为33.3%。(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第11期)
  
  糖尿病方②(原名僵蚕粉)
  
  方药:僵蚕适量。
  用法:将僵蚕碾为细末,每次服5克,1日3次,饭前用白开水送下。2个月为1疗程,休息半月,再进行第2疗程。服药同时配合饮食疗法,停服降糖药。
  功效主治:熄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主治糖尿病(重型)。
  疗效:马凤友报告52例。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服药时间最短者2月,最长者7年,平均为2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20天~3月,平均为45天;尿糖阴转时间为2~4月,平均为3月;血糖降至正常时间为3~6月,平均为4月。(详见《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5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方(原名甲亢灵)
  
  方药:煅龙骨、煅牡蛎、淮山药、旱莲草、夏枯草、紫丹参各15克。
  加减变化:肝阳上亢显著者加龙胆草、细生地各15克;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白芍、钩藤各15克;肝肾阴虚,虚火偏旺者加生地、知母、黄柏各15克;痰湿凝滞、瘿肿明显者加浙贝母、土贝母、陈皮各15克;气阴两虚明显者加黄芪、太子参各15克;痰淤互结、突眼明显者加牛膝、鸡血藤、三棱、茯苓、胆南星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可配合西药如他巴唑、心得安等,具体剂量在治疗中酌情增减。
  功效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佐以活血化淤。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疗效:解发良报告109例。患者服药3个月后判定疗效。其中专方组(仅服基本方)41例,总有效率为85.4%。辨证组(基本方及加减变化)68例,总有效率为91.2%。(详见《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2期)
  
  老年糖尿病方(原名花粉葛根散)
  
  方药:天花粉50克,葛根30克,生地、麦冬各15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
  加减变化:口渴多饮、咽干灼热者加沙参、地骨皮、石斛各15克;多食善饥、大便秘结者加知母、玉竹、火麻仁各15克,制大黄10克;口渴喜饮、尿频量多者加枸杞子15克,首乌、山药各20克;阴虚过甚者加麦冬15克,玄参20克;气虚者加人参10克,黄芪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0剂为1疗程。同时始终配合饮食限制。
  功效主治:养阴清热生津。主治老年糖尿病。
  疗效:赵开元报告26例。总有效率为88.46%。(详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11期)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原名二仙汤)
  
  方药:仙灵脾、仙茅、当归、肉苁蓉、鹿角胶各15克,炙黄芪30克。
  加减:鼻衄者加白茅根、侧柏叶;咯血者加仙鹤草、白芨、血余炭;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尿血者加大小蓟、旱莲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1个月复查1次,3个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脾摄血。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邓世清报告67例,均为女性;年龄在18~55岁之间;病程6个月~3年。结果:有效(血小板计数>80×109/升,出血时间基本正常,骨髓象改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观察3个月以上无反复)5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3.6%。(详见《湖北中医杂志》1996年第3期)
  
  缺铁性贫血方(原名加减归脾汤)
  
  方药:黄芪30克,当归25克,白术、茯苓、党参各15克,远志、阿胶、益母草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偏气虚者重用黄芪、党参;偏血虚者重用阿胶、当归;偏阳虚者加淫羊藿、炮姜;偏阴虚者加生地、丹皮。
  用法:每日1剂,头煎加水400毫升,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第2煎加水300毫升,取汁150毫升,两煎混合,分2次服用。治疗3个月观察结果。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主治缺铁性贫血。
  疗效:方朝晖报告32例,显效(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清铁(S1)或血清铁蛋白(SF)化验有明显改善,或连续3次检查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50克/升以上者)13例;有效(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30克/升以上者)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详见《山西中医》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