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蹊跷的“胃病”
作者:马志国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恐惧症中的一种。在中小学生学业紧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校恐惧症时有发生,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据说,日本每年约有5万儿童因此而停课退学。
学校恐惧症的主要特征就是患“胃病”者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惧怕心理。他们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如果身处于学校或教室内,就会引起明显的焦虑和惊恐,还会出现心神不宁、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一旦他们离开学校,这些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直至完全消失。统计表明,学校恐惧症的患者多数是学校里老师公认的“好学生”,或者是虽然不是学习尖子,但也是循规蹈矩、从不惹是生非的“好学生”。
学校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性格缺陷。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胆小多疑,过于敏感。他们常常感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不能适应人数众多的学校生活,家庭则成为他们逃避威胁的场所。其次,家长的溺爱和过分保护使一部分孩子对家庭具有过强的依赖性,这也增强了他们对学校适应的困难。第三,由于家长、老师、甚至是患者本身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而形成焦虑性心境,感到自卑,因而害怕考试害怕学校。这三个方面在小明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小明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害怕去学校,身处教室内时就会产生腹痛、呕吐。家长又长时期地把这些症状当成胃病来对待,小明因此接受了强烈的消极暗示:我是个有病的孩子,我身体不好,什么也干不了。自信心严重缺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犯病”就可以逃避学校回家休养的经验,又使小明形成了比较巩固的神经联系——只要恐惧,就会“犯病”;“犯病”,就可以逃离学校、教室。“犯病”成为其逃避恐惧情境的手段。每得逞一次,这一经验就会不断强化,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频率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是自我防卫在起作用。
其实,弄明白了小明“胃病”的真相,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了。但是要彻底治愈他的恐惧症,还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
首先,是重树小明的自信。这需要家长重新认识和评价孩子,以大人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对孩子的信任,来耳濡目染影响孩子。不要将之作为病号、受保护对象来对待。要让小明认识到自己没病,自己是个健康的有能力的男孩。在学校里,老师也多应该给他一些鼓励,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但不要给予过高的期望值。此外,让他自己经常大声地说“我没病,我很棒。”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其次,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分几步走逐步消除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可以按孩子的恐惧程度由轻到重分成:请同学来家里辅导→请老师来家里辅导→家长陪孩子在教室学习→在教室单独学习→在教室和几个同伴学习→在教室由老师单独辅导→在教室和几个同伴一起听老师辅导→在教室正常上课等几个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等孩子适应了较轻的环境之后再进行下一步。如果某一步骤的躯体反应较重,也可以服用些安慰剂来巩固疗效。具体排列顺序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
在家长、学校和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下,相信小明很快就能够克服学校恐惧症,重新走进课堂。